大雁的拼音
河与海,汉与淮,赤岸与朱崖(ái)。
【注释】:河:指黄河。成语中以河海相联系的词语多样,其中“河清海晏”最常见,意指黄河水清,大海也平静,比喻天下太平。
汉:汉水,现称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为中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标准。汉水、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为“江河淮汉”。
赤岸:土石呈红色的崖岸,唐朝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中有“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朱崖:红色山崖,唐朝杜甫《遣遇》中有“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白鸟对游鱼,宝钿(diàn)对金钗。
【注释】:宝钿:镶有宝玉的金银饰品。金钗:用贵金属制成的妇女首饰,类似簪,尾部分为双股,可用来固定发髻,也可指女子,如《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
宝钿
明镶宝玉花金钗
鱼儿成群结队,鸟儿成群歌唱,草履对芒鞋。
【注释】:鱼圉(yǔ)圉:“圉圉”指尚未舒展的样子。《孟子·万章上》记载,有人送鱼给郑国国相子产,子产命人把它养在池塘里,手下人却把鱼煮了,骗子产说:刚放下去时,“圉圉焉”,过了一会儿在水里展开,一下子游开了。鸟喈(jiē)喈:“喈喈”是鸟鸣声。《周南·葛蕈》和《小雅·出车》中都有“喈喈”的描述。芒鞋:用植物叶或杆编织的草鞋。苏轼《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古人崇尚厚道,今人喜爱诙谐。
【译文】:古代贤者推崇忠实厚道,现代人喜好风趣逗乐。
【注释】:《声诗》中“尝”应为“崇”,意为“推崇”,与“喜”对仗工整。
笃厚:忠实厚道。诙谐:语言风趣逗乐。
孟子教导滕文公谈论人性本善,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心斋。
【译文】:孟子教导滕文公和他谈论人性本善,颜回请教孔子向他询问什么是心斋。
【注释】:孟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下联出自《庄子·人间世》。颜回问孔子何为“心斋”,孔子说,保持心境纯净,排除杂念,达到虚无空明,便是“心斋”,即心灵的斋戒。师,名词作动词用,学习。
悠扬琴声,如黄莺婉转相和;斜排筝柱,似大雁相依成行。
【译文】:轻缓地拨动琴弦,发出像黄莺交流啼唱一样婉转美妙的乐声;古筝上架弦的筝柱斜斜地排列着,像大雁飞翔一样相挨成行。
【注释】:流,谓莺鸣声婉转。此联形容演奏者技艺高超。筝柱:筝上的弦柱。挨:一个接一个地排列。
上平15韵包括东、冬、江、支、微、鱼、雨、气、绝、灰、真、文、元、寒、删。《声律启蒙》是一本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有助于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如下: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