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
林黛玉“良辰美景”脱口出,为何无人追究?
《红楼梦》中,林黛玉早期对薛宝钗心存芥蒂。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却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让黛玉解开心结,接受并感激宝钗。
这句诗词出自禁书《牡丹亭》,是贾宝玉偷偷带进大观园的。黛玉偶然发现后,也沉浸于书中美好,对这句词更是念念不忘。
一次刘姥姥来访,众人行酒令,黛玉一时忘情,竟将这句“禁书”中的词脱口而出!
薛宝钗听罢,意味深长地看了黛玉一眼。而后,她特意找到黛玉,推心置腹,解开黛玉心结,也让黛玉卸下防备。
问题来了:为何黛玉说出禁书中的句子,却没惹来祸事呢?
一、认知差异,浑然不觉
在当时的贾府,《西厢记》、《牡丹亭》这类书被视为“洪水猛兽”,是“伤风败俗”的“淫词艳曲”,宝玉尚且被禁止接触,更不用说黛玉了。
贾府的女性长辈,包括贾母、王熙凤,都不识字,更不曾读过这些“禁书”。
对她们来说,“良辰美景奈何天”和“一夜北风紧”没什么区别,自然无法察觉其中的“不妥”。
即使有人传出去,刘姥姥听不懂,鸳鸯等丫鬟也不知情,更不会想到这句诗的出处。
更何况,这句诗隐藏在“闲花落地听无声”、“处处风波处处愁”等诗句中,没有相当的古诗词基础,根本难以分辨。
二、姐妹情深,心照不宣
黛玉说出这句诗后,薛宝钗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难道只有宝钗一人听出端倪吗?
迎春、惜春对诗词不感兴趣,应该没有察觉。而探春博览群书,心思缜密,很可能也听出来了。
姐妹情深,探春绝不会揭穿黛玉,只会选择默默守护。
至于热爱诗词的史湘云,或许当时只顾着享受诗酒美食,并未注意到这个细节。
与黛玉一同读过《牡丹亭》的宝玉,更不会拆穿她,两人心照不宣。
在认知差异和姐妹情谊的双重保护下,黛玉的“口误”才没有掀起波澜,反而成为促进她和宝钗关系升温的契机。
换言之,具备发掘这一秘密能力的人皆属于林黛玉的至亲好友,绝不会利用此信息加害于她。
值得一提的是,贾府演出的剧目中便包含了这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林黛玉完全可以矢口否认,称是从戏曲中听闻此语。
薛宝钗如此谨慎行事,实则反映了她过度的戒心。
也许,林黛玉本不必如此小心谨慎、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