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寓意
《元日》
爆竹声中辞旧岁,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迎新光,
总把旧符换新联。
宋朝宰相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描写了新年贴春联的盛况。那么,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何时?春联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相传,在东海之上一座名为度朔山的山峰之上,生长着棵千年古桃树,其枝繁叶茂,覆盖三千里,故度朔山又称桃都山。古桃树有两根枝条弯曲如门,每天清晨,金鸡站在枝头鸣唱。桃都山上住着许多妖怪,每当夜幕降临,它们便会出山作恶。金鸡鸣唱后,妖怪必须返回山中。天帝担心妖怪违背约定,便派天将神茶、郁垒把守山门。若妖怪作恶或逾时未归,神茶、郁垒便将其捉住,用苇绳捆绑,投入老虎口中。民间传闻甚广,人们信以为真,逢年过节,便会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之像,挂在大门两侧。这种桃木板后来被称为“桃符”,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除邪祟。
五代时期,后蜀国主孟昶命其臣下辛寅逊在桃木板上题写两句祝语,作为桃符悬挂在寝宫门上。这两句祝语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首次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从此,桃符的形式与内容逐渐发生变化,不仅用对联取代了神茶、郁垒的画像,更拓展了桃符的寓意,除了辟邪驱灾,还表达了祈福祝愿。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已十分普遍。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红纸的应用,桃符驱邪降灾的功能逐渐由门神承担,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变为人们祈求来年幸福、五谷丰登的心愿表达。
明代初年,“春联”一词正式出现。朱元璋称帝后,喜庆排场。一次春节出巡时,他发现有的农户门前贴着精美的春联,有的却门庭冷落。朱元璋询问屠户为何不贴春联,得知他们大多识字不多,也没钱请人代笔。朱元璋遂命人拿来笔墨,为其中一户书写了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返回宫廷途中,朱元璋发现屠户仍未贴上春联,经询问得知其将其供奉在中堂,日日焚香,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春联”称谓的推广作用。
如今,无论城乡,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喜庆的春联,既增添节日气氛,又寄托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春联还可追溯至春贴之俗。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久而久之,衍生为表达辟邪纳福之意的春联,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吉祥平安的向往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