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之“住”:从“登堂入室”到四合院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精髓可以用“礼”之一字概括。“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历经千年传承,已经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底蕴。而“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无不折射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走进了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为了方便大家系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语文王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逐一梳理,并力求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篇以“住”为主题的文章,语文王想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不甚了解其含义的成语说起,那就是“登堂入室”。《现代汉语词典》将“登堂入室”解释为“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乍一看,我们可能会对这个解释感到困惑:“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 这一切,还得从古代房屋的布局说起。
远古时期,人们尚不懂得建造房屋,只能“穴地而居”。《礼记·礼运》记载:“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ēng)巢。”即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住在树上。《易·系辞下》也提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简单来说,就是在地上挖个洞穴居住,如果有现成的山洞就更方便了。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在山壁上凿出“窟窿”居住,这也属于“穴地而居”。“司空”这一古代建筑官员的称谓,正是由此而来。再后来,人们学会了享受生活,开始在地面上堆土筑墙,这便是“墙”的起源。他们在墙上架起栋梁作为骨架,以墙为支撑,形成了早期的“宫室”。这种居室以土墙为主要结构,称为“版筑”,再架以木梁,因此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将建筑称为“土木工程”。此时的居室不再是“挖”或“凿”出来的,而是在地面上“架空”的,需要开“口”,于是就有了“宫”的象形字,表示开了两个口的建筑。安装在建筑顶部,用于通风采光的,形似冒烟的烟囱,就是“囱”,也就是“窗”;安装在建筑出入口,可以开关的,形似一扇“门板”,就是“户”(甲骨文字形“
”,像一块有转轴的门板),也就是“门”。“室”字的“宀”是宝盖头,表示房屋的意思,“至”则通“倒”,合起来便是“倒卧睡觉的房屋”。由于睡觉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所以“室”通常建在阴暗避光的地方,因此也称为“内室”或“暗室”。将妻子称为“内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也印证了这一点。而建在“室”前方的“堂”,则因为光线充足被称为“明堂”,也就是正厅。“登堂入室”的顺序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被引申为比喻做学问的几个阶段,如同今天的俗语“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的程度。至此,“登堂入室”的含义也就豁然开朗了。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住宅四周用墙垣围住,垣设有门。一般人家开两扇门,大户人家、贵族或富商则开四扇门,即外大门、内大门。大门通常漆成红色,称为“朱门”,因此“朱门”也常被用来代指富贵人家。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例证。普通百姓家的门则称为“柴门”,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古代衙门为了彰显威严和气派,多开六扇门,因此“六扇门”也成为了官府的代称。过去北京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两扇门的不找四扇门的,找了叫高攀;四扇门的不找两扇门的,找了叫下嫁;六扇门就别提了,一般老百姓想都不敢想,要是说出来都犯忌讳”。
穿过大门是庭院,即院子。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相与步于中庭”,意思是“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称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称为内庭。走过庭院就来到了住宅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
从方位上看,坐北朝南的是正房,也称为北房,一般为三间。中间是堂,也叫正厅,用于会客;两边是耳房,有“三房两耳”之称。东耳房通常由年长的父母居住,西耳房可以用作书房。堂后是室,是主人的卧室。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与鲁迅有关的故事。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与二弟周作人“闹掰”后,搬离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这座小四合院作为自己的住宅,并将母亲和结发妻子朱安接了过来。正房三间,中间的厅堂用作起居室,供日常活动和会客使用。母亲住在东耳房,朱安住在西耳房,而鲁迅则住在厅堂后面的“室”内,也称“老虎尾巴”,并没有和朱安住在一起。可以说,朱安虽然嫁给了鲁迅,却一直过着“活寡”的生活。而且,即使同在一个屋檐下,他们也很少交流。鲁迅要洗的脏衣服会放在室门口的筐子里,朱安看到后便会拿去洗,洗净晾干后,再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回筐子里。鲁迅再拿走换下脏衣服,放进筐子里,如此循环往复。用鲁迅的话来说:“她(朱安)就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这段婚姻对于朱安一个女人来说,想必是十分痛苦的吧。
中国的传统住宅建筑布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文化观念。以厢房为例,坐东朝西的东厢房通常由长子居住,这与古代“西向为尊”的室外礼仪相呼应,也解释了为何皇宫中太子的住处被称为“东宫”。与之相对,西厢房则由次子居住。而女儿则居住在后院,故称“深闺”。
正房相对的南房,也称“倒座房”,通常为佣人居住的地方。电视剧《大宅门》中,黄春的哥哥黄立当了大宅门的护院后就居住于此。有趣的是,古代住宅中的“堂”也反映了等级观念。堂的东西两面墙分别称为东序、西序,是学习的场所,因此“庠序”成为了学校的代称。堂的南面没有墙壁,仅有两根柱子,分别称为东楹和西楹,是悬挂楹联的地方。堂的边缘称为“廉”,因其笔直,后世便用“廉正”、“廉洁”来形容官员的品行端正。
除了厢房和堂之外,古人的居所还有其他不同的称呼,如“宅”、“馆”、“庐”等。“宅”不仅指房屋本身,还包括周围的宅地,例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五亩之宅”。“馆”则指较为华丽的住宅,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则指简陋的房屋,例如杜甫《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以及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古代建筑除了住宅,还有供帝王游乐的高台。这些高台上通常建有木制穹顶建筑,被称为“楼”,例如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房屋,也被称为“楼”,其功能和现代的“楼”相似,例如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需要住宿,他们把旅馆、宾馆称为“逆旅”、“客舍”、“传”等。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醉”,以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还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舍相如广成传”。
除了房屋,古代家具也体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例如,古人常“席地而坐”,说明席子在当时应用广泛。床则是席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坐具。早期的床十分低矮,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一句中的“床”指的就是这种坐具。与矮床配合使用的家具还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因此并称为“床榻”。日本的“榻榻米”就起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