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怎么读
我儿时故乡的方言中,存在着大量双字连读现象。
例如:“一个”,老家称“yo”;“给我”,老家言“guo”;“里头”,老家读“liu”;“起来”,老家作“qai”;“没有”,老家说“mou”……不胜枚举,难以尽述。
老家方言中的连读字,有一共同之规律,即以第一个字的声母拼读第二个字的韵母。如,“qo”实为“敲锅”,读音应为“敲”的声母“q”与“锅”的韵母“o”快速连读而成。久而久之,老家人便以“qo”指代“捣碎东西”。再如,“麦jan”,即麦秸秆,读音应为“秸”的声母“j”与“秆”的韵母“an”快速连读而成。
老家话中还有一种现象,与连读字不同,但与普通话相比别有风味。如:“裤腰带儿”变为“裤老带儿”,甚至河南流行的“中”,老家人也念成“裝”。老家人解释这种现象,称之为“转音”。我认为,“转音”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老家话中的变味现象。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会用拼音代替。汉字夹杂拼音,时常遭到老师批评。到了初中,拥有了字典,我就再也不偷懒用拼音了。但有时想要引用老家方言,普通话中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这时,我只能用拼音代替汉字。
例如,在老家方言中,有一个高频词“qo”。它可以出现在“qo蒜汁儿”、“qo蒜锤儿”、“你不qo人吧”、“你qo打谁嘞”、“在碓捶窑儿qo韭花”、“qo谷子”、“qo红薯疙瘩儿”等句子中。我遍寻字典,却找不到这个字。我尝试用“確”“悫”“慤”代替,但读音不同,使得语意变味。无奈之下,我只能使用拼音“qo”。
在我们老家的口语里,不止有一个这样的字。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却困难,因为字典里根本没有这些字。如果写老家人的故事,使用老家方言可以生动地表达乡音乡味,传神情达意。但当遇到方言中没有对应汉字时,我发现使用拼音代替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那才是我们乡语的原汁原味。
有人坚持认为,写文章要用普通话。从理论上讲,这个观点没错。但老家方言也是一种乡愁、一种乡味,在表达乡情时,它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特殊语言。
用普通话好还是用老家话好?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地方用什么词儿”,才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最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