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下线
如何优雅地给产品“办葬礼”?
每个产品都有其所存在的生命周期,有的可能是注定出生后就要夭折,有的可能是辉煌过后总需要陨落。但不论如何,相对于推进产品上线而言,如何优雅地处理产品的“身后事”,我觉得更加重要。
最近,我整理了公司近几年来的产品项目,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在这些项目中,真正意义上还在正常运转的,仅仅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项目,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悄无声息地停止了运营,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
这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难道一个产品的命运,就只能是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吗?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为这些产品留下一些痕迹,传承一些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呢?
产品“身后事”的尴尬现状
在整理这些“过气”产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项目因为年代久远,除了一个名称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无论是项目的背景、经历,还是最终的结局,都无从考证。
更尴尬的是,当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项目的信息时,往往只能依靠口口相传,效率低下不说,还很容易出现信息偏差。这种现象,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失去了宝贵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缺乏重视: 产品档案的建立和维护,往往被认为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缺乏明确的价值体现,自然难以得到重视。
管理混乱: 即使有些公司建立了wiki等协同办公平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文档往往杂乱无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更新不及时: 产品需求文档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出现断档、滞后的问题,导致文档与实际情况脱节。
缺乏反馈: 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文档的编写者往往难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更新和维护的动力。
如何为产品“办好葬礼”?
产品“身后事”的处理,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一个完整的“葬礼”,不仅是对产品本身的尊重,更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借鉴。我认为,一个完整的“葬礼”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背景和目标: 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项目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定位和价值。
项目团队和负责人: 记录项目的核心成员和负责人,方便后续的信息查询和沟通。
产品需求文档: 这是产品的核心资料,需要及时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产品运营数据: 产品上线后的运营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产品的优缺点,为后续产品的迭代提供参考。
产品复盘总结: 这是整个“葬礼”的精华所在,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产品的成败经验,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也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可以先从简单的记录开始,逐步完善产品的档案管理制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结语
正如人有生老病死,产品也有其生命周期。与其让产品在无人问津中默默消亡,不如为它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让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能够发挥余热,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道路。
产品下线,如何优雅地告别?
- 用户安置:
首先要确保不再新增用户,并制定详细方案,妥善安置现有用户。
方案需涵盖:如何技术上杜绝新增用户,如何公告用户产品即将下线,如何引导用户迁移至其他产品,以及最终下线时间等。 - 公司内部协同:
制定下线计划,明确各关联部门的职责,以及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
例如:如何培训客服团队应对用户咨询,如何处理产品相关的代码、配置和服务器资源等。
为了便于后续追溯,建议将所有下线相关的准备工作和处理流程形成文字记录并存档。
对于有一定用户量的产品,除了以上工作,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用户留存,并引导他们迁移到公司其他产品。
一个产品走到生命周期的尽头,我们应该回顾它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任其悄无声息地消失。
我建议为每个下线产品举行一场“告别会”,分析其成功与不足。 深入探讨以下问题:
产品为何下线?
产品有哪些亮点?
产品有哪些未完成的目标?
遗憾的是,很多项目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复盘就匆匆离场,我们错失了从中汲取宝贵经验的机会。
回顾我个人经历,参与过许多九死一生的项目,但很少进行正式的复盘总结。我们没有深入思考项目失败的原因,以及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我认为,公司应该重视对失败项目的复盘总结,将其整理成培训资料,帮助团队避免重蹈覆辙。 这也是企业积累宝贵经验的重要途径。
每个失败的项目都包含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
专栏作家
作者:可飞,公众号:@可飞(ID:abckefei),非正规出身,野蛮生长的不入流产品经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