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介绍 青海湖介绍景点
青海省地理位置独特,夹在新疆、西藏、甘肃、四川之间,座落在中国高原腹地,亦是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青海省的主要部分位于广阔的青藏高原,人口相对稀少。截至2022年,青海省总人口约600万,相当于东部某较大型地级市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低,导致行政区域相对较少。青海省总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设有8个地级行政区域。
青海省的地级行政区划呈现出差异极大的特点。最小的是省会西宁市,仅有约0.7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最大的则是海西州,面积高达32.58万平方公里,堪比江苏、浙江、福建三省总和,而人口却只有约46万。
青海省8个地级行政区划中,包含2个地级市和6个州。除西宁市、果洛州、玉树州、黄南州外,其余四个地级行政区均以“海”字开头,分别为:海东市、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
四个以“海”字开头的行政区域,所指的“海”正是青海湖,中国最广阔的湖泊,面积超过4600平方公里。青海湖在藏语中被称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其正式命名为青海湖始于北魏时期,在此之前该湖被称为西海或仙海、卑禾羌海等。清朝时期,“青海”之后增设“湖”字结尾。青海省靠近青海湖的几个地级行政区,则围绕青海湖而得名,分别为:海东市、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
事实上,位于青海湖东部的地区并非海东市,而是省会西宁市,海东市位于西宁市以东。为何西宁市未被命名为海东市呢?
汉武帝打通河西四郡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3年)沿湟水谷地打通今西宁市,当时称西平。北宋徽宗击败据守湟水流域的唃厮啰王朝,将其都城青唐城改名为西宁州,时间为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自此这座“夏都”沿用西宁之名至今。1978年设立海东地区时,青海省已存在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仅差一个海东。于是,有说西宁市应被改名,亦有说新增地级行政区应命名为海东,但最终商议妥协,以湟水谷地以东的主体部分命名为海东市,而省会西宁市依旧沿用旧称。
海西州占据了青海省西北部的大部分区域,以昆仑山为界,柴达木盆地全境均在海西境内。长江的源头沱沱河也发源于海西州,但其源头位于格尔木市的飞地内。格尔木是海西州名气较大的城市,而海西州的首府位于德令哈市。
在46万人口的海西州内,德令哈市是首府,也是新疆通往西宁以东地区的重要通道。在未修建高速公路之前,从新疆前往西宁及以东地区,主要依靠315国道(青岛西宁至新疆喀什),同时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也穿过德令哈,其战略地位显而易见。虽然未成为海西州首府,但格尔木的重要性不亚于德令哈市。
海北州和海南州相邻,可比作青海的“鄂湘”,但与湖北、湖南的地理关系不同。鄂湘两省以洞庭湖为界,湖泊北岸为湖北,南岸为湖南,而洞庭湖全境均属于湖南省。海北州和海南州则非如此,两州以青海湖为界,各占据湖面一半,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亦被两州瓜分。
有人担忧我国有两地名为“海南”,会不会存在混淆。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海南省简称“琼”,青海省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就像河南省简称“豫”,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称为“河南县”,混淆的概率极低。
青海省总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南部的青藏高原,海拔高、人口稀少;
2、西北部地势相对平坦的柴达木盆地,人口也不多;
3、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黄河流域谷地(含湟水谷地),集中了青海省的大部分人口。
青海湖区域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自秦汉以来,青海湖区域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羌人不断向山下扩张势力,五胡十六国时期,多个割据凉州的势力在这里激烈争斗,南北朝至唐朝前期,吐谷浑也在此盘踞,战争不断。
唐朝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在长达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争斗。从吐蕃的角度来看,控制青海湖区域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威胁到连接西域的河西走廊,更能直逼唐朝国都长安所在的渭水谷地(关中平原),甚至可以从东南方向进入四川,从西南方向进入西藏腹地。而对于唐朝而言,掌控青海湖流域则意味着保卫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战略安全,同时也为进攻吐蕃打开了大门,可谓“一举两得”。
正是基于这种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青海湖区域建立政权的吐谷浑,成为了唐朝与吐蕃争夺的焦点。唐朝曾多次派兵削弱吐谷浑的军事力量,然而最终占据青海湖的却是吐蕃,这使得唐朝在与吐蕃的地理博弈中处于劣势。自唐朝之后,无论是宋元还是明清王朝,只要他们想要争夺西北,都将青海湖区域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如此,青海的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