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什么意思 披马甲是什么意思
在全球化的今天,识别一个人的国籍或许变得更加有趣。试想一下,带他去中餐馆,如果他问服务员:“能给我一双筷子吗?”那这位顾客极有可能就是中国人。筷子,这一古老的餐具,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鲜有人知。
筷子源于中国,其历史悠久。最早的筷子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韩非子·喻老》记载了商朝末代君王商纣所使用的象牙筷子,历史上还出现过木、竹、骨、瓷、金属以及塑料等各种材质的筷子。
有关筷子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大禹在治水时,经常三次路过家门却不曾入内。由于食物过热,他无法立即用餐。于是,大禹用折断的树枝夹住食物,这种方法不仅方便而且迅速,最终便形成了使用筷子的习惯。
图1 大禹,古代的治水英雄
筷子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梜”,而在汉代被称为“箸”,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明代。明代文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解释了“箸”变为“筷”的原因。当时,吴中船夫和渔夫忌讳“箸”字,因为它与“恶”字同音,意味着不吉利。船夫们担心“箸”字会使船“住”了,失去生意;渔夫则认为“箸”与“蛀”相关,害怕船体腐蚀,影响生计。将“箸”改为“筷”成为普遍习惯。而如今,“chopstick”这一词汇成为了筷子的国际名称,其字面意义为“快速的棍子”。
筷子的握法并没有固定标准。使用时应当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下面的筷子则由无名指和虎口固定。使用时,上面的筷子活动,下面的筷子固定,两者协作完成夹、捡、挑等动作。
筷子的长度为七寸六分,其设计也有深意。
七寸六分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古人用此长度作为筷子的标准,提醒人们控制过分的欲望。而筷子的形状设计中,圆的一端象征天,方的一端象征地,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筷子的设计融入了“天、地、人”三才的理念,展现了对天地自然的质朴理解。
图2 古代的汉灶(红色箭头指示的是筷子的位置)
筷子的成双设计遵循了古人对太极和阴阳的理解。一双筷子既象征整体,也代表个体,其中一个筷子为主动的阳,另一个为被动的阴,两者相辅相成,展示了万物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
古代文人对筷子情有独钟。例如,《魏书》中有“
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的谜语,用拟人化手法生动表现了筷子的特性。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道:“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表达了诗人落魄的心情。清代文学家袁枚在一首诗中写道:“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
酸咸
中,能知味也否?
”,以筷子比喻人,讽刺那些趋炎附势者。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筷子有着不解之缘。他写的《咏箸诗》里有:“
少小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
”,将筷子比喻为同甘共苦的爱情,这首诗感动了卓文君,最终促成了两人的婚姻,而他们的定情信物也是一双筷子。
图3 筷子的使用原理
早期的筷子主要由木材制成,形状类似于两根棍子。商周时期,青铜筷子受到欢迎。汉代时,竹木筷子成为主流,外观经过涂漆处理,具有较高的美观性。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银筷子逐渐出现,这些贵金属筷子一直使用到明清时代。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筷子的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唐玄宗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子的故事。因金质餐具被皇家垄断,宋璟感到震惊,唐玄宗解释说,这双金筷子是为了表彰宋璟的正直,而非仅仅作为礼物。宋璟了解后,将这双筷子供奉在相府。
宋代的筷子也在材质上精益求精,工艺上更加讲究。当时的权贵将象牙筷子镶嵌上金子,以彰显身份和地位。明朝奸相严嵩被抄家时,共有“金厢(镶)牙箸一千一百一十双”。古代还出现过犀角筷、宝石筷和景泰蓝筷等,工艺精美,极尽奢华。
图4 清代的铜筷子
尽管金银筷子价值不菲,但存在着一些缺陷。金银材质较重,使用不便;这些材料表面过于光滑,对于光滑的食物不够实用。金银筷子虽然华丽,却缺乏实用性。
那么,什么材质的筷子最为合适呢?明代文物鉴赏家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提到,“
乌木出海南、南蕃、云南,性坚,老者纯黑色且脆,间道者嫩。今伪者多是檕木染成作箸。
”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中也有类似记载:“
乌木,琼州诸岛所产,土人折为箸,行用甚广。
”乌木是一种柿树科常绿乔木,质地坚硬,色黑且纹理细腻。乌木筷子兼具竹林的轻便和金属的手感,堪称筷子中的精品。
图5 清代的乌木筷子
使用筷子时的一些细节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忌:
首先是“三长两短”。在使用或摆放筷子时,长度不一的情况被视为不吉利,因为古时的棺材由三块长板和两块短板制成,这种不一致象征“死亡”,会被长辈批评。
其次是“仙人指路”。如果用筷子指人,相当于竖中指,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指向他人,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还有“品箸留声”。将筷子含在嘴里来回嘬,发出声音,被视为没有家教的表现。
“击盏敲盅”也不可取。
用筷子敲打碗盆,通常被视为乞丐乞讨的行为,非常低俗且不被接受。
“执箸巡城”是指在菜盘上随意摆弄筷子,不知如何下筷,这种行为显得非常无礼,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迷箸刨坟”是指用筷子在菜碗里翻找食物,这种行为与盗掘坟墓相似,让人不快。
还有一些禁忌如“泪箸遗珠”、“颠倒乾坤”、“定海神针”、“当众上香”、“交叉十字”和“落地惊神”,这些行为都与修养和品行有关,细节决定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礼仪。务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
图6 晚清时期的筷子用餐场景
如今,筷子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内普遍使用的饮食工具。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筷子不仅仅是餐具,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熟练使用筷子的中国人,在短短三分钟内便能掌握刀叉的使用,而那些习惯于使用刀叉的外国人,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筷子的使用技巧。三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放弃了刀叉,筷子的使用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习惯,更是智慧和传统的体现。它们代代相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延续与发展。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筷子的使用依旧保持着传统的风貌。无论是日常用餐还是在重要的节日聚会中,筷子都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象征,与我们共同经历了时光的流转。它不仅仅是一种餐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筷子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历经沧桑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一双筷子,都是历史的缩影,是文化的延续。了解筷子的历史和使用礼仪,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珍惜。愿我们在享用美食的也能够深入理解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