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曲拉骆驼_山曲拉骆驼歌词


山曲拉骆驼_山曲拉骆驼歌词

经过多年的思考,我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hétuo”这个词。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两个部分来理解。“hé”这个字,可以理解为“厉害”或“愣”的意思,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砍”,例如“hé了哇”,或者形容“hé天架雾”。而“hétuo”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吹牛的拉骆驼的人”。这主要因为在过去的农村和牧区,大家对驼倌的生活并不了解,对他们的经历和见识也没有真实的认知。

回忆起年轻时,我曾听一位朋友讲述他在某家“驰名中外”的公司卖药的经历。他夸口说自己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经历了无数的事。那时我对他的这些话半信半疑,认为他是在酒后吹嘘。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江湖生涯”确实充满了各种奇遇。

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驼倌职业。在那个封闭的旧中国,驼倌们的确比普通人更为见多识广。

山曲拉骆驼_山曲拉骆驼歌词

老照片:北京城外的骆驼队

一、驼倌的艰辛

驼倌们的工作条件非常严苛。他们必须确保驼子不受伤,不让驼蹄磨损,驼峰保持平衡。选择草料和水源也是一门学问,每天中午需要短暂休息,黎明时分要早早起身。他们在吃喝时不拖延,睡觉时也不贪图舒适。道路上的坎坷和土匪的威胁都是常见的问题。

一首为驼队秋天出发而吟唱的送行歌中,第一印象就是驼倌的生活十分辛苦。这一职业的评价在传统上大多负面,例如“鞭杆子”、“刮野鬼”等称谓,常常被认为是社会上最没出息的工作。然而实际上,驼倌不仅要身体健壮、吃苦耐劳,还需要具备对蒙古语、蒙古风俗和蒙古人的深刻理解。曾有说法认为“十个汉子里只能挑出一个好驼工”。

山曲拉骆驼_山曲拉骆驼歌词

老照片:北京城外的骆驼队

二、驼倌的行程

以归化城为起点,主要的驼道包括前营路、后营路和西营路,及东路和南路。前营路从归化城出发,总长5320里,后营路至科布多,总长6620里,而库伦路则为2870里。古城子路向西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再西行至伊犁,最终达到俄国境内。东路通往北京,南路则经过和林格尔、杀虎口至山西或汉口。

在现代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个人走过的路途,远不如那些当年的驼倌。

山曲拉骆驼_山曲拉骆驼歌词

老照片:驼队

三、驼倌的生活

驼倌的装备也是别具一格。四季不离夹袄,冬天里还会穿着厚皮衣和毡帽,脚上的鞋子又笨又重,但非常耐磨。驼倌的随身行李也很简单,仅有一个用驼毛线编制的小口袋,内装木碗、搪瓷碗、针线包等必需品。每天需要带着二十峰左右的骆驼,行走在路上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常常有“走着撒尿,跑着拉屎”的说法,这背后是因为走在前面的驼子一停下,后面的驼队也会停下。

虽然驼倌们的工作极为艰辛,但他们所驮运的货物价值非常高,常常是珍贵的药材、皮毛或奢侈品。驼队因此成为土匪的重点目标。即使有些驼队配备了武器,也难以抵挡大股土匪的袭击。

山曲拉骆驼_山曲拉骆驼歌词

老照片:拉骆驼的

四、驼倌的收入

驼倌们的工作收入虽然不低,但却常常伴随着危险和艰辛。解放前的驼倌每月收入从几两到十几两银子不等,相当于几千到一万元。驼队中还允许一些驼倌带上自己的骆驼,捎带自己的货物,这种模式类似于现代的股权激励。许多驼倌通过这份辛劳,最终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五、《拉骆驼▪刮野鬼》的新解

许多人认为《拉骆驼▪刮野鬼》这首山曲讲述的是驼倌与妻子的离别情感,实际上这是一首带有点小粗俗的情歌,描绘了驼倌和伙伴的关系。土默川一带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大里堡村养娃娃——一阵子”,反映了当时驼倌们的生活特点。

驼倌在外常年未归,难免会有情感需求,而他们的收入也让他们在路边能够找到伴侣。驼道上的歌谣如《鞭杆调》描绘了驼倌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世界。

六、驼倌与吹牛的关系

驼倌们在辽阔的沙漠和草地上行走,几乎没有人烟,生活极为孤独。他们长时间的寂寞和缺乏交流,使得他们往往爱吹牛,讲述各种夸张的故事。这种情况逐渐形成了“hétuo”和“驼倌”这两个词汇。由于这些驼倌的故事常常是虚构的,人们自然就将他们与吹牛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