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十句话 易经入门十句话简短


孔子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深耕《易经》,写作了十篇相关的研究论文,统称《易传》或《十翼》,这些文章包括《彖传》、《系辞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这些论文本是独立于《易经》的,宋代程颐开始将这些附加于《易经》之中,使得《易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孔子的这些论著不仅深刻地解析了《易经》的义理,也成了《易经》的一部分。

《易经》的核心思想深植于阴阳的变化。古人通过观察太阳与月亮的交替,创造了“易”字,这个字反映了阴阳对立的概念。易的两个基本意义是“交易”即阴阳之间的对待和“变易”即阴阳的流行。《易经》探讨的是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以此阐释万事万物。任何脱离阴阳象数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在《易经》中,卦代表了“挂”,即悬挂的象征,意味着观察其象而得其理。易经的智慧全部蕴藏在卦象之中,单纯用人事来解释,仅能得其一隅。爻,代表了阴阳的交互和运动,是从卦中产生的。孔子的《小象》解释了各爻的象,因此单独讨论爻而忽视《小象》也是不全面的。

“彖”字在古代象征一种猛兽,意指洞察天机和吉凶。其意义用以总结和断定卦的基本情况。对于“三易”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本易经;二是易经的三种基本含义:易简、变易、不易;三是伏羲、文王、孔子的易之合称。个人认为,伏羲的易是解释宇宙的,文王的易是阐释万事万物的,而孔子的易则是讲解人间事理的。

《易经》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易理、易象和易数。易理是基于易象的,象失传之后,易理的理解受到影响。历代学者如王弼、李鼎祚等对易经的解释和恢复,使得易象逐渐明晰。易经的象、数、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阴阳的变动是其核心。

古代研究《易经》的大家如焦延寿、魏伯阳等,他们的著作对《易经》的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他如王弼、孔颖达等虽然也有重要的著作,但更多偏重于易理或易占。孔子曾指出,学易的最终目的是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不仅仅是占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