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产地是哪里 碧螺春正宗产地
从洞庭西山的茶园里,徐晓勇小心翼翼地搬起了一棵刚刚被连根挖出的碧螺春老茶树,树干粗壮,甚至比他的身高还要高出许多。这棵树已百年树龄,曾经是这片土地上的骄傲。但在这个初夏的日子里,这些年迈的老树正被逐渐淘汰。
“原有的老茶树几乎都被挖光了。”徐晓勇苦笑道。他在金铎山上耕作了四十年,如今几乎所有的茶地都被换成了外地品种。尤其是浙江的乌牛早和四川的小叶茶,几乎取代了原本的碧螺春老茶树。在徐晓勇的眼里,这种变化不仅令人感叹,更令人忧心。
在洞庭东山,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当地茶农汤建新表示,引进的外地茶品种因为早上市、条形整齐、采摘方便,而被广泛种植。相比之下,本地的碧螺春小叶种茶采摘费工多、上市晚、售价也低,不再被茶农看好。“谁还愿意等着慢慢长大的本地茶呢?”
“外地茶品种早上市、价格低,完全占据了市场。”天王坞的茶商屠建雄指出。以浙江、四川、贵州等地的外地茶为例,这些茶品种通常在2月底便能上市,售价往往在1000元以上。而本地的碧螺春要到3月底才会开采,价格则往往在清明前后降到四五百元一斤,这让茶农们纷纷转向外地茶。
洞庭山碧螺春的正宗茶叶在市场上的比例逐渐下降。据估算,东山和西山的茶地中,外地茶品种已占据了80%以上,正宗碧螺春的比例不足20%。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季小明对此表示担忧,外地客户要找到真正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在市场上打出的仍然是“洞庭山碧螺春”的旗号,但实际销售的却大多是外地茶品。西山茶叶协会会长周永明透露,市场上所谓的“碧螺春”大多是乌牛早、川茶等外地茶品的冒充,商家利用这一点进行炒作和营销。部分茶厂的茶叶中,90%以上都是从浙江、四川、贵州等地转运过来的外地茶。“茶厂卖的茶是外地茶,却挂上了本地碧螺春的标签。”
为了保护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牌,当地政府曾发放原产地保护标志,去年发放了22.5万枚,今年增加到了27万枚。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和监管手段,这些保护标志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导致了市场上假冒碧螺春茶的情况更加严重。
“如果连原产地的‘根’都被挖掉了,那碧螺春就只剩下一个名字。”著名经济学家宋林飞指出,保护碧螺春的传统和品质至关重要。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则认为,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回归,洞庭山碧螺春的独特性和文化底蕴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优势。
在东山镇,有着国家级非遗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施跃文,坚持使用古法制茶,每年仅炒制10斤茶叶,每斤售价高达1.3万元。苏州纯太碧螺春基地也通过收购和移植一些准备砍伐的老茶树,努力保留原汁原味的碧螺春。“只要做好正宗碧螺春,一定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公司负责人沈峰来充满信心地说。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提升碧螺春的市场价值,让茶农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政府需要加强保护和扶持,同时打击假冒伪劣茶品;还需要扩展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管永祥建议,要加快培育和推广早熟茶品种,形成早、中、晚茶的梯次布局,以应对市场竞争。丁艳锋教授则提议,利用现代技术如区块链进行全过程溯源,以保证碧螺春的原产地品质。
吴中区金庭镇万和茶厂的老板张和米曾专程到浙江安吉考察,他惊叹于安吉白茶的成功经验。安吉白茶通过全程溯源,消费者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查看茶叶的生产过程,而农户茶叶达到标准的收购价高达800-1800元一斤。安吉白茶还发展了茶园游、采摘体验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相比之下,洞庭山碧螺春的生产经营仍显得较为散乱,亟需改进。
“洞庭山碧螺春不能绝种!”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胥爱贵指出,当前洞庭山碧螺春面临基地小、产量少、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从源头上加强保护,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吸引资本和智慧,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市场对接,促进茶文化和茶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当前的短板,也是未来的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