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风什么俗 什么什么做的成语
探索家乡的风俗
红灯笼的光辉
祖利
在我的家乡东北,灯笼承载了春节最深的记忆。腊月一到,整个村庄便开始忙碌起来,制作灯笼杆成为重中之重。成年人踩着厚厚的积雪,前往山中采伐松树,用爬犁运回家。孩子们欢快的声音中,可以感受到年节的临近。
回到家后,制作灯笼杆的工作才正式开始。去掉树皮、打孔、装上滑轮,最后拉上电线,大年三十的下午,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能看到高耸的灯笼杆,顶端挂着红艳的灯笼。谁家的灯笼杆最高,谁家的喜庆感也最浓。
当夜幕降临,鞭炮声此起彼伏,红灯笼在寒冷的夜晚闪耀,灯笼杆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鲜明,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每当寒冷的冬夜里看到这些灯笼,仿佛看到了家乡的热情与希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些灯笼不仅象征着新年的到来,更见证了家乡的丰收与喜悦。即使在离开家乡多年后,这些灯笼的光芒依旧在心中闪烁。
社火的热闹
叶小果
在陕西洋县,正月十五的社火表演是家乡不可或缺的年俗。社火表演以哑剧的形式呈现,演员们通过夸张的扮相和技巧演绎各种神话故事,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1959年,洋县社火还曾作为建国十周年的文艺活动,受到领导人接见。
小时候的我,在乡村看过的社火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尽管道具和服装简单,表演节目也不多,但锣鼓声和演员们的努力让每场表演都充满了欢乐。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演员的相继离世,传统社火在我们村逐渐消失。近年来它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复兴。每年春节期间,社火表演的规模和形式不断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当锣鼓声再度响起,家乡的社火表演成为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社火的复兴,大家也更加珍视这一代代传承的年俗。
传承民俗的挑战与对策
练伟雄
在惠州博罗,春节期间的“点灯”(或称“上灯”)是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这个习俗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添丁。每年“点灯”当天,祠堂张灯结彩,父亲装扮一新,带领着长队前往祠堂,抬着鼓、舞着麒麟狮子,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消失。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风俗,必须加强对民俗的保护,将其融入到校园、社区和企业中。推广“民俗+旅游”“民俗+体育”等模式,能够将传统民俗转化为文化产业和经济动力,从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这些活动。
风俗的精神价值
达海军
在湘西南武冈,正月里的龙灯表演是极其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龙灯由稻草编制而成,由多位年轻男子组成的队伍演绎,伴随着锣鼓声,沿村表演至深夜。龙灯不仅展示了村民的技艺,更寄托了他们对风调雨顺和丰收的美好愿望。
虽然龙灯表演在过去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但近年来这一传统活动得到了重视并重新复兴。在武冈市,传统的“水龙”表演继续传承,而制作材料也从笨重的稻草改为轻便的竹木纸布。通过这样的复兴,龙灯表演不仅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展示,也体现了村民们在物质生活富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春节风俗的现代化
尹敏
虽然我已多年未在湘中老家过年,但对那里的春节风俗依然记忆犹新。最近与亲友联系得知,那些传统风俗正经历着变化。过去,除夕的早晨会进行过年饭,现在大多数家庭选择在中餐或晚餐时进行过年饭,传统的清洁习惯也有所调整。
一些旧有的风俗,如“送财”的习惯,也逐渐被新的形式所取代。如今,书法爱好者给村民们送春联,避免了以往的尴尬情景。这些变化,既是当地政府倡导的结果,也是村民们积极参与的体现。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的风俗会越来越现代化,更加健康。
明天主题预告:家乡变化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