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清风三里路整首诗_三里清风三里路歌词
《百丈山记》
登上百丈山,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这里的自然景观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心醉神迷。从青翠的山峦到潺潺的涧水,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这段旅程中,必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约三里多路,登山途中,右侧深邃的山谷如刀割般险峻,左侧陡峭的悬崖则令人心生敬畏。重叠的石阶需要小心攀登,十余级后终于越过障碍,仿佛踏入了百丈山的胜境。沿着石阶向东,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涧,石梁横跨其上,宛若天桥。溪边的古木苍翠欲滴,即使是盛夏正午,也丝毫不觉炎热;清澈的水流自高处奔涌而下,流淙的声响宛如天籁。越过石梁,沿着曲折的小路而上,最终抵达山门。门前是三间小屋,虽不容十人,但从这里俯瞰涧水,后方则是一个静谧的小池,微风轻拂,令人心旷神怡。横跨小池的是另一座石桥,向北走,踏上数级石梯便可入庵,庵内几间低矮的房屋显得有些拥挤,但西阁却是别有洞天。
西阁风景如画,溪水从西边山谷间的石缝中奔涌而出,汇入小池,最终流向前面的小涧。阁楼正对着激流与峻石相撞之处,最为引人入胜。阁楼后方仅是一面石壁,景致寥寥,唯有夜晚入睡时,枕下的流水声细细作响,听久更觉令人怀念。
出了山门,步行十多步便抵达一处石台,俯瞰着深邃的悬崖。东南方的丛林中,看到一条瀑布从岩石洞穴喷涌而出,直投数十尺。飞溅的水珠如同散落的珍珠,日光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让人不敢直视。石台正对着西南的缺口,远处的芦山独立而立,周围的山峰清晰可见,似乎在一场盛大的自然盛宴中竞相展现。日落西山时,余晖洒落,群山在紫翠之间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清晨再度回首,白云满川,如海浪翻滚,远近的山峰若隐若现,变化万千,宛如在演绎一场绝美的舞蹈。
石台的东面小径已断,乡人便在石壁上凿出台阶,通向东侧的神祠,逢水旱便在此祭祀。尽管有些人因畏惧险途而不敢前行,但在这山中,值得观赏的景致确实已经穷尽。
余与友人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共游百丈山,大家在此赋诗以记其胜。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小涧、石磴、山门、石台、西阁及瀑布。特为各处作小诗以示铭记,寄予那些未能亲临此地的友人。
岁月流逝,这段经历宛如心灵的一次洗礼,山的壮丽与宁静依旧在记忆中回荡。
在百丈山的深处,时光仿佛静止,山的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洒下斑驳的光影,似乎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在这里,仿佛能听见自然的低语,感受到大地的脉搏。
小涧边,细流轻吟,蜿蜒曲折,溪水在石间欢快地奔跑,水面上偶尔泛起涟漪,恰似微风拂过的轻纱。那些古木苍翠挺拔,岁月的洗礼令它们愈发坚韧。每当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在绘制一幅流动的画卷,让人不由得驻足沉思。
走进庵中,庵里的气氛宁静而神圣,几间老屋虽不宽敞,却散发着淡淡的香火气息。西阁的视野更为开阔,从那里俯瞰,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溪水在阁下欢腾奔涌,似乎与山石相拥相击,发出悦耳的声响。夜晚的庵中,伴着流水声入眠,梦中也似乎回荡着山的低语。
石台上,游人们或吟诗作对,或静默观景,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属于自己的感悟。眼前的瀑布如白练悬空,飞流直下,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如梦如幻。站在石台之上,俯瞰周围的山峦,心中难免生出一种浩瀚的感觉,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万物皆在目之所及。
日落时分,天边的余晖洒落大地,群山被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这样的时刻,令人在静谧中感受到生命的脉动与轮回。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似乎在呼唤着归人的心灵。在百丈山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深感欣慰,仿佛心灵找到了归宿。
随着夜幕降临,星辰逐渐点亮了天空。山间的空气清新而凉爽,微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坐在西阁,凝望星空,万千星斗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此时此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随着那潺潺的流水消散,留下的只是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百丈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在这片自然的怀抱中,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壮丽的风景,更能在山水之间找到自我,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每一次的游历,都是对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岁月如歌,百丈山将继续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无数游人的欢声笑语与沉思静谧。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山的魅力依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来探寻、感悟。未来的日子里,愿每一位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每当回忆起这段旅程,心中总会涌起无限感慨。百丈山的景致如同生命的镜子,映照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在这片天地间,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感慨万千。
最终,这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让我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探寻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