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的意思是什么_渐入佳境是什么意思?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
渐入佳境
【典源】
《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顾恺之)啖甘蔗,先食尾,人问云:‘渐至佳境。’”
这一成语的起源源于顾恺之的故事,他从甘蔗的尾部开始品尝,随着一口口的咀嚼,愈加感受到甘蔗的甜美。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得“渐入佳境”成为了形容事物逐步变好或逐渐增添兴趣的优美表达。
【释义】
甘蔗的下部总是比顶端更甜,顾恺之的品尝方式正是这个道理的体现。这个成语不仅传达了品味的乐趣,更隐喻着年长后收获的幸福感。
【渐入佳境】
朱自清在《歧路灯》中也提到类似的感受:“我初读此书,翻阅第一回,觉得没味,便晾在一旁;隔了多日,偶然再翻第二回,却觉得渐入佳境,后来竟至不能释手。”书籍的魅力常常在于它需要时间去品味。
【啖蔗入佳境】
唐庚在《立冬后作》一诗中写道:“啖蔗入佳境,冬来幽兴长。”这不仅是对甘蔗的赞美,也表达了冬季带来的深远思考与欣赏。
【啖蔗过尾】
黄遵宪在《番客篇》中提到:“啖蔗过蔗尾,剖瓜余瓜囊。”他借用甘蔗的味道来展现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啖蔗】
韩愈在《答张徹》中吟道:“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苏轼则在其作品中提到,“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通过对甘蔗的咀嚼,他表现了岁月的悠然与闲适。
【倒餐蔗】
戴复古在其诗中写道:“倒餐甘蔗入佳境,昼著锦衣归故乡。”此句不仅传达了对美味的渴望,也隐含了对归乡的向往。
【尝蔗美】
赵翼在其诗中提到:“只拟老当尝蔗美,谁知上是积薪多。”对美好的渴望,往往伴随着人生的沉重与责任。
【蔗境】
严复在《侯生行》中提到:“丈夫蔗境在倒啖,蔡泽年寿须安排。”这句话提醒我们,幸福与境遇往往需要用心去经营。
望尘而拜
【典源】
《晋书·潘岳传》中提到,潘岳的性格轻躁,趋向权贵,常与石崇等人谄事贾谧,每次见到贾谧的车尘,便恭敬叩拜。这个情节让人深思,何为真诚,何为谄媚。
石崇与潘岳的故事同样出现在《晋书·石崇传》中,他们见到贾谧的车,立刻降车路左,望尘而拜。这种卑躬屈膝的态度,成了后世对权贵谄媚的代名词。
【释义】
后人用“望尘而拜”来形容那些对权贵卑躬屈膝的人,或用以形容对高人或理想的仰望与追随。
【望尘拜】
赵翼在《有以疏慢见责者书以志愧》中写道:“望尘未惯车前拜,樗散孤踪敢不恬。”此句反映了对世俗的无奈与不甘。
【拜后尘】
舒位在《石季伦潘安仁》中写道:“思归引与闲居赋,何苦低头拜后尘。”这表现了对低头谄媚的不屑。
【拜尘】
王维在《送高判官从军河西序》中提到,“奏事宣室,紫绶曳地,金印如斗,列居东第,位为通侯,旧友拜尘。”这种对权位的渴望,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望尘态】
陆游在《化成院》中写道:“高人遗世事,跏跌穴蒲团,作此望尘态,岂如返巾冠。”对于高人不屑的态度,表达了对名利的超然。
【望尘迎】
韦应物的《寄洪州幕府庐二十一侍御》中提到:“同是趋府客,此日望尘迎。”对当权者的敬仰与追随,形成了历史上人与权力之间复杂的关系。
【拜尘友】
刘禹锡在《望赋》中写道:“不作渭滨垂钓臣,羞为洛阳拜尘友。”表达了对浮华生活的厌倦。
【望尘友】
苏轼在《题右军斫绘图》中提到:“兰亭之会或以比之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这种追忆与渴望,呈现出历史与现实的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