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南飞的象征意义_大雁南飞的隐喻和寓意
导语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人们团圆庆祝的时刻,天高气爽,秋风送爽。而在这一天,常常会听到一句老话:“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了大雁来”。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这个时节,小燕子南迁,大雁却从北方飞来?它背后隐藏着哪些自然的变化和深刻的寓意呢?
一、“八月十五雁门开”,雁门是何地?
“雁门”一词,首先让人联想到的便是位于山西省的雁门关。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美誉。它坐落在代县以北约20公里的山间,因地形险峻,且常年有大量的大雁在此飞行,所以得名“雁门山”,而关口也因此被称为“雁门关”。
雁门关不仅是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还被誉为“第一关”,以其险峻的地势和独特的战略地位而闻名。在古代,它与偏关、宁武关一同被称为“外三关”,是外敌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雁门关外的气候变化也非常早,特别是秋季,一旦气温骤降,北方的寒冷会促使大雁开始迁徙。于是,大雁便从这片寒冷的边境向南飞翔,穿越雁门关,进入内陆地区,逐步向南方前进。
二、“小燕去了大雁来”,为什么小燕子离开,大雁却到来?
在中秋节这一天,气温开始显著下降,正值白露节气的尾声,紧接着便是秋分。此时的天气已经由暑热转为清凉,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气温也日渐降低。尤其是在黄河流域,随着凉意的加重,小燕子便已经开始了它们的南迁之旅。
而与此大雁从更加寒冷的北方开始飞行,穿越过长城,逐渐进入内地。它们并不是从南方飞来的,而是从遥远的北方或东北地区,飞越雁门关,向温暖的中原或南方迁徙。“小燕去了,大雁来”的现象,实际上是两种鸟类在不同季节背景下的迁徙反应。
小燕子是温暖气候的象征,它们早在秋凉来临之前就已飞往南方,准备度过寒冷的冬季。而大雁则是秋冬季节的使者,当它们穿越雁门关,意味着严寒的季节即将到来。这样一来,鸟类的迁徙便成为了季节更替的自然标志。
三、“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了大雁来”,天冷了吗?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八月十五中秋节,气温确实会变得更加凉爽,早晨时分,空气清新,露水凝结,给人一种秋意浓厚的感觉。这时正是白露节气的结束,秋分节气的开始。古人所说的“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恰恰反映了这个时期气温骤降的自然规律。
进入八月十五,北方的寒冷天气开始提前到来,尤其是雁门关一带,已经开始感受到秋霜的侵袭。大雁的迁徙路线已经从关外延伸到内地,而小燕子则早早向南方飞去。两者的相继变化,恰恰体现了秋季深刻的自然规律。
古人通过这句谚语“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了大雁来”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季节感知:当秋天的气温逐渐降低时,北方的候鸟——如大雁,开始从严寒的边境向温暖的南方迁徙;而温暖的燕子,则已开始为过冬做好准备,离开北方,飞向南方。此时的气候变化,正是“寒意逼近”的象征。
结束语
在我们熟悉的农谚中,“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了大雁来”便是对大自然季节交替的生动描述。随着白露渐远,秋分将至,气温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关外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降幅度尤为显著,甚至接近零度。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往往成为霜降的前奏。
而随着大雁从北方的寒冷地区飞入中原,霜降的迹象也随之而来。大雁的迁徙,不仅仅是生物界的自然行为,更是季节更替的象征。它们穿越雁门关的身影,标志着严冬的临近。正如古人所说,霜降随大雁的脚步而至,而大雁的飞行则与渐凉的天气交织成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