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的意思_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的意思


大约在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年长的智者骑着一头青牛,来到了函谷关前。这时,关令尹喜察觉到东边天空涌现出一片紫气,他感到这是圣人降临的征兆。果然,来到面前的正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尹喜恭敬地迎接了老子,并为他斋戒净心,恭请他传授,还请求他为后世留下智慧的言辞。老子便应允了,并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随后,他便离去,去向不明。

这五千字的经典,便是后世闻名的《道德经》。书中的思想深奥、玄妙,千百年来,学者们对此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它无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的一些成语,更是凝聚了老子深邃的哲理,至今仍在流传。以下是其中五十二个成语,它们或许能让我们一窥老子思想的神秘魅力。

一、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事物极为奥妙,难以捉摸。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有无相生

解释:有与无是相互依存、转化的。也可指事物的对立统一,阴阳交替,彼此转化。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三、功成不居

解释:指做事不谋取个人名利,功成之后不居功自傲。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四、和光同尘

解释:形容与世无争,隐藏自己的光芒,保持平和谦逊。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五、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是无情的,不偏袒任何一方,一切万物在其眼中都一样。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六、天长地久

解释:形容时间的长久,亦可指永恒不变(常用来形容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七、上善若水

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处低位不自负。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金玉满堂

解释:形容财物极其丰富,亦可形容知识的极大积累。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九、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后,能够知难而退,不贪功,不图名。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十、目迷五色

解释:指眼花缭乱,因事物过于复杂或多彩,使人无法辨识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十一、宠辱若惊

解释:指极为看重自己的得失,无论是受宠还是,都会感到惊慌失措。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十二、视而不见

解释:看到了却不去注意或不加理会,形容不关心。 出处:《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十三、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却没有真正听进去,形容漠不关心。 出处:《道德经》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十四、涣然冰释

解释:形容误解或矛盾完全消除,疑虑顿时化解。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十五、虚怀若谷

解释: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十分谦虚,不自满。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十六、绝圣弃智

解释:指摒弃过度聪明的思维,回归简单的自然状态。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十七、少私寡欲

解释:减少个人的私欲,保持内心的纯净。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八、相差无几

解释:指两者的差距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十九、如登春台

解释:比喻置身于一种美好的环境,像登上春天的高台一样,享受美好的景象。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二十、飘风骤雨

解释:形容风雨来得急且猛烈,变化无常。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二十一、余食赘行

解释:形容不必要的、多余的行为或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二十二、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的事物或境地。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二十三、道法自然

解释:指一切按照自然的规律运作,自由且无拘束。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四、知白守黑

解释:指明白是非黑白,但能保持低调,不张扬。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二十五、去甚去泰

解释:指要避免过度,避免极端。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六、天道好还

解释:指天道会自然回报,一切的善恶最终都会有报应。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二十七、佳兵不祥

解释:指出兵打战是不吉利的,强调战争的残酷和不应轻易发起。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八、知止不殆

解释: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陷入困境。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二十九、自知之明

解释:指清楚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淡而无味

解释:形容事物缺乏吸引力或兴趣,简单、平淡。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三十一、将夺固与

解释:若想得到某物,必须先付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三十二、

解释:指凭空捏造,虚构出不存在的事物。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五十二、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两地或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疏远,彼此没有任何往来,甚至到死都不再联系。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作为古代哲学的瑰宝,凝聚了老子深刻的智慧与思想。这五十二个成语,虽然只是《道德经》中的一部分,但每一个都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帮助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感受到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邃洞察。这些成语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通过这些成语的解释和传承,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深奥哲理,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条更平和、智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