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测试_显示器屏幕亮度检测


如今的手机屏幕亮度标识,很多人是否真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呢?如果你曾经注意到,近几年某些手机的亮度从1500 nits飙升到4000 nits,你会发现似乎有了质的飞跃,但其实屏幕真有那么大进步吗?为什么一些号称亮度非常高的手机,实际使用时又感觉并不那么耀眼?这些问题其实是很多消费者的困惑。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时时关注手机的技术参数。那么,如果你也对这一点感到迷惑,不妨跟随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手机屏幕亮度背后的秘密。

那么,为什么现在手机的宣传资料上会出现“亮度飞跃”的情况?明明屏幕的实际表现并没有那么显著的变化,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种“进步”并不是因为屏幕技术有了性的提升,而是由于厂商在标注亮度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实际上,相比两年前,手机屏幕的亮度提升幅度并不大,只不过现在的亮度标注方式让这一变化显得尤为突出。

接下来,我们将简单解析不同亮度指标的具体含义,不针对任何特定品牌,但这些知识适用于市面上所有品牌的手机。手机亮度有四个常见的标准,分别是:

1. 峰值亮度、窗口亮度、窗口最大亮度、窗口峰值亮度

这些术语可能是我们最常见的亮度标注方式,表面上看,数值很高,甚至令人咋舌,但实际上,它们对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亮度是通过一种极端的测试方法得来的——在几乎全黑的屏幕下,手机将所有功率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内,以达到亮度的最大值。

你可能会觉得,所谓的“窗口”亮度,是指屏幕上的某个应用界面区域吧?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让亮度测试的数值更高,这个“窗口”通常非常小,甚至小到仅占整个屏幕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屏幕上可能只有一个微小的白点,尽管它的亮度极高,但除了能让技术参数更好看之外,这样的亮度对我们日常使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2. 激发亮度、全局激发亮度、全屏激发亮度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更实用的亮度指标是激发亮度。这是指在强光环境下,屏幕能够达到的最大亮度。举个例子,某款手机的标称峰值亮度为4500 nits,但实际的激发亮度只有1692 nits,虽然下降了不少,但依然算得上是非常不错的表现。这种激发亮度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是通过手机内置的光线传感器来检测外界环境的光照强度,一旦传感器感应到光线强度过高,屏幕就会自动调节,切换到激发亮度模式。

激发亮度对于我们在户外使用手机时至关重要。1000 nits以上的亮度已经足够在强光下看清屏幕,而1200 nits及以上则可以提供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如果你在类似快递、外卖等行业,可能需要一部激发亮度较高的手机,这样你才能在强烈的日光下轻松查看手机内容。显然,激发亮度是非常实际且重要的指标,数值越高越好。

3. 手动最高亮度

如果你不在强光环境下,或许会发现将手机的亮度调到最大时,屏幕的亮度比激发亮度要暗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手动最高亮度。这个亮度指标对大多数室内环境中的手机使用体验至关重要。与激发亮度相对应,手动最高亮度主要决定了我们在室内使用手机时的亮度表现,尤其是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

通常来说,激发亮度和手动最高亮度是两个互补的指标,一个是户外使用的亮度标准,一个则主要针对室内使用。对于用户而言,两个指标的亮度越高,使用体验越好。而在不刺眼的前提下,适当调高屏幕亮度对眼睛的健康也有帮助,因为清晰的显示可以帮助眼睛更好地对焦,从而减少视疲劳。但在夜晚使用手机时,屏幕过亮则可能影响到褪黑素的,导致难以入睡。

4. 其他亮度指标

除了前面提到的亮度标准,手机还有其他一些亮度参数,比如HDR显示亮度、游戏模式亮度等。这些亮度指标往往受前面两种标准的影响,所以在这里就不再深入探讨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手机在进行高强度游戏时,屏幕亮度会有所下降。这是因为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行会导致手机,若散热系统不足,屏幕亮度就会自动降低。从骁龙8 Gen 2开始,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已经开始强调优化散热性能,在游戏时不会出现降亮度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手机屏幕会出现这种“窗口亮度”的标注方式呢?其实不难看出,现代手机的某些硬件标注已经成为了一种“数字游戏”,就像一些零食的包装上故意标出250克,让消费者产生一种“性价比更高”的错觉。在挑选手机时,我们不能只被这些看似炫酷的参数所迷惑,而应当关注实际能影响使用体验的亮度指标。只有这样,才能选购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手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