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景位于哪里_七十二景是指哪


1702年,康熙帝率领八旗前往木兰围场狩猎,在途经热河上营时,被那里的自然景观所吸引。四周松林浩渺,山野翠绿,泉水潺潺,鹿群在林间穿梭。他在《避暑山庄记》中曾这样描述:“此地地广物丰,草木青葱,远离田园灾害,气候清爽宜人,是一个调养生息的理想之地。天地造化交汇之处,别有一番天地。”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热河通向,车马来往仅需两日。”康熙当即决定在此修建一座行宫,正式开启了避暑山庄的建设工程,时间定为1703年。

避暑山庄的如意洲位于湖区的中心,岛屿面积大约为45,000平方米。因其外形类似古代的如意,便以此命名。作为人工开湖堆山而成的最大岛屿,如意洲成为了山庄中最具景观特色的区域之一。这里建筑密集,景点繁多,其中包括康乾时期的许多名胜。四面环水,松柏苍翠,周围的自然景色与建筑风格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康熙与雍正时期

康熙四十七年六月,康熙皇帝首次正式驻跸热河行宫,时常在如意洲度过长时间。最初,前宫还未建设时,如意洲便成为了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直到前宫建成后,这里才逐渐转变为娱乐和休闲之地。通过康熙时期的诗文与画作可以发现,如意洲当时的建筑风貌和今天看到的景象大相径庭。

雍正皇帝在年少时常陪伴父亲康熙巡视边疆,康熙帝曾特别将避暑山庄西北墙外的狮子园赏赐给雍正作为栖息之地。尽管雍正期间没有亲自到过热河,但如意洲依然保持了康熙晚期的风貌,并得到了良好的修缮和保护,为乾隆时期的大规模改建奠定了基础。

乾隆时期

乾隆自六岁起便随父亲雍正前往热河避暑读书。康熙六十一年,他被赐居于山庄的万壑松风旁。乾隆在位期间,共巡幸热河52次,几乎年年都进行避暑山庄的修缮和扩建。尤其是乾隆七至八年间,如意洲经过一轮全面的调整,才逐步形成了如今的格局。从乾隆中期起,这里的建筑风格日渐豪华,建筑密度增大,原有的简朴格调逐渐消失。作为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意洲不仅成了帝王的第二寝宫,也逐渐成为娱乐和社交的中心。

在如意洲南岸的观莲所,还发生了一段历史佳话。1722年,年仅11岁的弘历随康熙来到避暑山庄,正值荷花盛开之时。康熙带着弘历与大臣们在观莲所赏荷,年幼的弘历一字不差地背诵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赢得了康熙的赞赏与喜爱,从此深得宠爱。

嘉庆时期

进入嘉庆时期,虽然如意洲的总体布局保持了乾隆时期的格局,但也进行了些许的修缮和补充。嘉庆帝对如意洲有着深厚的情感,视其为父祖两代辛勤经营的“福地”。每年秋季,他都会亲自到此题咏,借此缅怀先辈,表达自己继承家国使命的决心。嘉庆帝的每一次到访,都会在如意洲举行盛大的宴会,直到他去世前的最后一餐,也是在这里享用的。

清朝晚期

道光年间,由于原因,皇帝未曾北巡,避暑山庄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山庄的岁修工程依旧按时进行。直到咸丰十年,清朝皇室因战乱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迎来了短暂的辉煌。为应对帝后长时间居住的需求,包括如意洲在内的建筑群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翻新,使得这片区域重新焕发了昔日的风采。随着清朝的衰败,光绪年间,热河园的修缮工作逐年减少,修缮的重点也逐渐转向主要景区的核心建筑。清朝时,避暑山庄的建筑已经破旧不堪。特别是如意洲,许多建筑残存不全,原有的装修与装饰几乎消失殆尽。

历史的回响

纵观如意洲的历史,它曾承载了康乾盛世的荣光,见证了清朝的盛世与衰败。它不仅是避暑山庄的一部分,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从康乾时期的“万国来朝”到嘉庆时期的自勉,再到清朝末年的衰退,如意洲始终屹立在这片大地上,承载着一代帝王的梦想与遗憾。

如今,避暑山庄依旧是承德最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探访。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山庄里人头攒动,游客们在这里感受着历史的余韵,聆听那属于盛世王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