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来历_馒头名字的由来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讲述了关于“馒头”的起源。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改善少数不雅的事祭习惯,创新以面混合肉做头状作为替代。然而这一传说更多是史籍的边角资料,已视为非正式的历史记录。

20世纪70年代初,甘肃嘉峪关的汉代画像砖庖厨图,揭示了我国汉代已有发酵面点制作技术,而馒头作为食物在当时已相当普遍。明朝藏书家郞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及的“曼头”即“蛮头”,实为无稽之谈。

在宋元之前,“馒头”通常带有馅料,与现今的包子相似。实心馒头的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隋唐时期,“馒头”被称作“饼”,并因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而多样化。

唐朝时期,“馒头”尤其是“蒸饼”已广受欢迎。张师正在《倦游杂录》中提到,当时人们称馒头为“笼饼”。唐朝市集上随处可见蒸饼的买卖,甚至有因在马上吃蒸饼而被御史的趣闻。

日本奈良时代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及宋朝的《太平广记》等文献,也记载了馒头的相关历史与文化交流。例如,鉴真和尚东渡时携带了“干蒸饼”。宋朝时,“馒头”的馅料更为丰富多样,包括鹅、鸭、鱼、虾、羊肉等荤馅以及笋丝、菠菜等素馅。

在宋元时期,“馒头”的形状不仅限于圆形,还出现了“剪花馒头”等多种样式。元朝时,馒头制作技术有所发展,如“戕面馒头”和“皮薄馒头”等。其中,“戕面馒头”通过特殊工艺制成,外表洁白,内里筋道。

纵观“馒头”的两千多年历史,其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历程。在《康熙字典》中,对“馒头”的解释反映了其当时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即使到了明朝后期,有馅的馒头仍被广泛使用。

进入清朝,北京等地的新春元旦有吃“猪肉馒首”的习俗,馒头与包子的界限并不严格。史籍中还记载了如“肉丁馒头”等带馅馒头的例子。包子作为另一类面食,其基本特征是有馅料包裹于面皮内。若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相似,如经过发酵、笼蒸和圆形形态等步骤,那么两者的主要区别可能仅在于是否有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