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夏至大不同,为啥有冬有夏没春秋?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天文学和历法。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划分,主要是基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导致的。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约北纬23.5度)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太阳高度最高,气温也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同理,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太阳高度最低,气温也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

至于为什么我们感觉夏至和立夏差别很大,而冬夏之间却感觉没有春秋那么明显的区分,这主要是因为立夏和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和最热时期的到来,而冬夏之间的过渡相对平缓。在立夏时,气温开始明显升高,日照时间变长,植物开始进入生长旺季,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冬夏之间的过渡,虽然也有气温的变化,但可能不如立夏到夏至那样剧烈和明显。

至于为什么我们说“有冬有夏没春秋”,这可能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四季。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是四季的中间点。这样来看,春和秋其实也是有其明确的起点和终点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到冬夏之间的巨大差异,而相对忽略了春秋的变化,因此可能会有“没春秋”的感觉。

总的来说,四季的划分和变化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必然结果,而我们对季节的感受和认知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物候、生活习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