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和夏至的区别_有夏至冬至为什么没有春至秋至


秋的降临与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在仲秋的夜晚,醉心于山冈之上,仿佛与贝多芬的旋律融为一体。自古以来,诗人们钟爱秋天,无数佳作皆在此刻诞生。

对于我国人而言,处暑是夏秋交替之际的一个特殊节气。它象征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预示着丰收的秋季即将来临。处暑节气,不仅仅是一种节气名称,还体现着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的奥秘。

字面上看,“处”代表结束,“暑”代表夏天,合起来就是夏天结束的意思。它与其他节气如立春、立夏、立秋等有所不同。立春、立夏、立秋分别代表着四季的开始,而处暑则标志着夏季的结束。

在一年中,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位。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8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太阳光照射角度逐渐减小,时间也相对缩短。这种变化预示着夏季的炎热即将过去。

在《元曲选》中,有诗云:“仲秋处暑时,醉卧山冈上。”此诗中的描述让人联想到浓浓的秋意。诗人在此时特意以贝多芬为喻,暗示与这个人的密切关系以及秋天的丰收与深沉。

“仲秋处暑”作为处暑的别名之一,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书中记载:“八月中,即之日也,故谓之处暑。”这表明了人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和对其含义的理解。

与末伏相比,处暑的天气更加干燥,雷电较少。末伏是三伏天中的一部分,通常在冬至后数到第五个戊戌日开始,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大部分地区会出现一次热浪。而到了处暑,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仍然保持着干燥的特点。

在立秋和处暑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立秋通常代表着秋季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都会立即感受到秋季的气息。而处暑则更加强调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来临。

从立秋到处暑,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位置的变化。立秋时地球处于135到150度的位置,而处暑则处于150到166.5度的位置。这种微妙的变化导致了昼夜温差的变化和温度的逐渐降低。

进入8月中下旬后,高温逐渐退去。虽然南方部分地区仍保持较高温度,但整体而言,大部分地方都开始出现降温现象。与此天空中的云层增多,阴晴不定,使人们难以准确预测天气变化。而到了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加剧和城市化的推进,广州市夏季的干燥程度愈发明显。虽然间或会有短暂的雨水降临缓解一下气候,但热度并未真正消散。因此熬过夏季的人们还需注意防止突发的气候变化导致的不适症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