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_名不正则言不顺原文


古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这话何解?依儒家之说,指的是名分不当或名实不符,即不合理之事,注定难以成功。

紧随其后的还有“行无果”,合起来便构成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无果”的哲理。

或许您会好奇,这古代儒家思想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古代有何影响?它对于我们现活又意味着什么呢?

先来谈谈一个成语——抚民伐暴。“抚民”意在慰抚百姓,“伐暴”则指之人。合起来即指慰抚受苦的百姓,有恶行的者。

《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诛其君,抚其民,如同及时雨的降落,民众心生喜悦。”这正是古代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您在阅读一些古代小说或演义作品时,可能注意到这样的情节:一方要攻打另一方前,往往会撰写一篇檄文。此文列举对方的状,向天下人证明己方是正义之师。也借此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共同对方,并使对方心生不满。

历史上著名的檄文如汉魏时期陈琳为袁绍所写的《为袁绍征讨曹操檄文》。为便于理解,我为您节选其中一段供您品鉴。

司空曹操,其祖曹腾为宦官,与左悺、徐璜等人行奸作孽,贪婪放纵,伤害风俗,百姓。其父曹嵩用不义之财购得,携养他人充作己嗣。曹操无德行可言,轻浮凶悍,喜乱乐祸。

将其译成白话文即:

司空曹操的家族背景不光彩,其祖上行奸邪之事,百姓。其父曹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收养他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曹操品行不佳,行为轻率凶悍,喜欢制造祸端。

"名正言顺"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在职场中,若有消息透露某员工即将升职但尚未正式任命或书面传达时,若该员工提前以升职之身份行使权力、谋取利益,则可能会被公司高层及同事所不喜,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升职机会。

再如公司内不同部门各有领导,若非该部门的直接领导插手该部门的事务及人员管理则属于“名不正言不顺”。即便身为领导若无相应管理权限则该部门员工可不予理会其命令且无需承担责任。

在人际交往中面对亲朋好友间的争执我们常常选择避而不理或劝解时却会面临“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因他人的私事或家务事你并无立场去劝解。因此我们应遵循“名正言顺”的道理以实现我们所为有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