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部曲作者_农民三部曲


在文学史册的初十年间,与小说中大量描绘的农村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剧作家们对农村生活及其农民形象的刻画显得相对稀少。在三十年代初,洪深(1894-1955)以其独到的视角,将农村生活引入了戏剧文学的领域。他所创作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以及《青龙潭》,在五后的现代戏剧中,堪称首批全面且真实地反映了农民所经历的苦难与的现实剧作。

《五奎桥》以江南某县城外的村庄为背景,描绘了一座因历史得名而引发争端的五奎桥。在久旱无雨、秧苗枯萎之际,乡民尝试利用洋龙船灌溉农田,却因桥洞狭窄无法通行。农民与地主周家因桥的存废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最终农民在历经多次后,成功拆除了这座象征着地力的桥。

《香稻米》续写了拆桥后的故事,田地得到灌溉,庄稼丰收。自耕农黄二官虽盼望以丰收还债,却遭遇谷价下跌,债主与米商联手,更有兵匪敲诈,最终导致黄二官一家陷入破产的境地。

《青龙潭》则以五奎桥附近的庄家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在旱灾威胁下的艰难生活。在听取了和尚的建议后,农民们前往青龙潭求雨。小学校长林公达虽为人正直善良,却因反对求雨而被误杀。青年农民刘秀三则因不赞同求雨而主张向地主抗争,但他的主张并未被群众接受,最终他选择了成为。

这三部曲并非希腊悲剧中的三联剧形式,而是每部作品各自独立成篇。它们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捕捉了农村长期天灾的主要特征,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农村景象。剧作反映了农民与乡村中势力和的,以及“谷贱伤农”“丰收成灾”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破产。也展现了农民为寻求出路所做的努力与挣扎。这表明了农民的抗争若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的引导。

洪深在海外留学五年后回到祖国执教。作为一位大学教师,他虽然未亲身经历农民的生活,但他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农民的真实面貌。尽管人物塑造中仍留有理念的痕迹,但整个《农村三部曲》却以矛盾集中、结构紧凑、人物鲜明的特点呈现出来。《青龙潭》虽然渗入了改良色彩,但在剧本结构上稍显松散,人物性格也相对模糊。《农村三部曲》的戏剧艺术仍然堪称五四以来运用现实创作方法对农村问题和农民命运进行深刻反思的优秀剧作。它在我国话剧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拓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