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之下雁南飞打一字_云往走之上走打一字


水田坪地势险峻,石头众多,出行的道路总是充满挑战。由于地理环境恶劣,这个偏远的山村小学常常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

1978年,年仅16岁的胡益明目睹了当地孩子因缺乏教师而失学的情景,他毅然决定留在深山担任一名民办教师。他卷起铺盖,踏进了水田坝教学点,从此开始了长达39年的教育使命。

水田坪教学点当时是一所典型的“通”学校: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在这两间破旧的泥瓦房里,每当雨季来临,雨水从屋顶的缝隙中滴落,孩子们只能在移动的教室里艰难地上课。

尽管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胡益明仍然坚定地继续前行。当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在三个年级共用一个教室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承担起所有的教学任务。起初,他感到手忙脚乱,但他从不退缩。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他逐渐找到了教学方法的窍门。他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教学成绩也日益显著。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胡益明得知学生华伟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上学。他耐心地与华伟沟通,并与家长商议解决方案。最终,他决定用自己的工资为华伟垫付学费,帮助他重返校园。

多年来,胡益明一直关注着失学儿童的问题。他不仅从自己的微薄工资中省下钱来资助学生,还向亲戚朋友借钱帮助失学的孩子继续上学。

2000年,胡益明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并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尽管有同事邀请他离开这里去更好的地方发展,但他却选择了坚守。他说:“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人需要文化。为了乡亲们的期望和嘱托,我无法放弃这份事业。”

在课堂上,胡益明运用多级复式教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他创造了一种教学方法,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中互相合作、互相学习。

由于学校缺乏体育设施,胡益明结合地方传统体育和游戏项目,带领孩子们进行各种活动。在雨天里,他会护送孩子们过河,确保他们的安全。

2014年的那场暴风雨中,胡益明为了护送学生过河而被淋湿。尽管他身患重病,但他仍然坚持回到学校补上落下的课程。

如今的水田坪教学点有13名学生,其中4名是来自较远地方的留守儿童。胡益明不仅是一位教师,还是他们的校长、炊事员和保育员。尽管年事已高且身体多病,但他从未错过孩子们的任何一节课。

在胡益明的教学札记中写道:“虽然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权力和财富的诱惑力、没有显赫的名声和荣誉、没有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我坚信:教师虽然不能发‘钱财’,但可以培养出‘人才’。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的栋梁;当读着学生来信、看着贺卡时……我深感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

——(朱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