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三角理论_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在情网中邂逅的故事篇章

在网络的繁华世界中,近日偶遇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恋爱叙述。

起初的三年,爱情仿佛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摇摆舞蹈。她用行动诠释了坚持与,试图让他学会珍惜与爱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有所改变,愿意与她共享美食,送她礼物,共度欢乐时光。

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始终存在——他总是回避爱情中最核心的议题,这让她感到些许的失落。

进入第五年,她选择调整自己的期待值。她开始理解,不再强求他更多的陪伴和甜言蜜语。她学会了接受,只要自己内心深知对他的爱意就足够了。

到了最后一年,她的选择是放手。尽管心中有一千个理由告诉他不能离开,但她清楚认识到,他所给的爱永远无法满足她内心的期待。

于是,她在经历了一段长达六年的情感纠葛后,最终选择了离开相恋六年的伴侣。或许在这一刻,除了离别的遗憾,她的内心更多的是一种释然。

这六年里,她将全部的爱和关怀倾注其中,希望能换回他的全部之爱。然而他始终给予的是有保留的爱意,无法许下承诺,难以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深处……

在爱情的舞台上,他总是被动地享受着爱意,却难以主动地给予。这样的伴侣,其实正是“爱无能”的写照。

在网络上,一个话题“忽冷忽热的男友”引发了众多姑娘的共鸣。她们分享了各自的感受:他的冷漠与抱怨、自己的主动付出、以及生日的遗忘和缺乏主动联系等细节。这些经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她们的男友似乎总是无意中回避对情感生活的投入,只懂得享受关心而不懂得回馈。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中的松子角色便是一个不断付出情感的典型代表。她所遭遇的男人都只懂得索取而不愿给予。长久以来,她都以利他的方式看待爱情,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填补空缺。然而只剩下孤独的松子。

那么,他是否也是那个“爱无能”的人呢?《少有人走的路》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一个痛苦的男人向心理医生倾诉婚姻的失败,而医生却在咨询中发现他的问题所在——他从未真正为家庭付出过。他的生活是建立在妻子的付出之上,却从未回馈过任何东西。这个男人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付出,“爱无能”的背后了他不愿付出的本质。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男人是否是“爱无能”呢?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论”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一理论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成分组成。而其中承诺的核心意义是投身于爱情并努力维护它。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8个问题出发来评估一个男人是否真的投入了这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