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春半秋打一字_你一半,我一半(打一字)


明代洪应明于《菜根谭》中有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着,宜思之。”此言乃赏花饮酒之境,恰似人生之道。

古人对“半”字情有独钟,常以它来营造意境。古诗中,对“半”字的巧妙运用比比皆是。

李白曾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悬山前,影随江流,半轮明月映衬下,意境空灵,韵味无穷。

杜甫也曾在《赠花卿》中描述:“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美妙的音乐,一部分随风飘散,另一部分飘入云端,如同仙境般的音乐。

白居易的《暮江吟》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一半碧绿一半艳红,光影流转。

“半”字在诗词中多用来表达一种朦胧美和空灵美。例如,唐人韦庄的《女冠子·昨夜夜半》中写道:“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情感复杂,令人心动。

对于山野之景而言,“半”具有洗涤耳目、净化心灵之美。如明代梅鼎祚的《空蒙迷离烟雨春景图》所描绘的:“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这样的景致不仅适合修身养性,更有助于修禅悟道。如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半云庵”,曾有烧火僧以“半”字为题赋诗,诗中描述了半山、半云、半阴等景象,颇通诗韵。

“半”字更多的是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人生的态度。宋人的一首《半字诗》流传甚广,全诗用“半”字巧妙地表达了人生境遇和自然现象。

而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更是将“半”字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歌中描述了半耕半读、半士半民等生活场景,蕴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曾慕苏东坡的诗句到浙江杭州灵隐寺一游。寺内的一副对联让我醍醐灌顶:“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正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这“半称心”、“半”字哲学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智慧。正如当代作家林语堂在《生活中的艺术》中所推崇的——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半”字之妙用无穷,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人生哲理,“半”字都蕴深意。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领悟“半”字的智慧,享受人生的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