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责之切_爱之深责之切下一句是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师生情与文学之争
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记述了北宋年间,两位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往事。
彼时,王安石任朝中,与苏东坡以师生相称。王安石因创作《字说》,对字义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就“坡”字、“鲵”字与苏东坡展开讨论,苏东坡的机智回应让他不禁赞叹。王安石内心深处,却对苏东坡的轻薄之性有所不满。
王安石醒来后,知晓了苏东坡的续笔之举,心中虽有怒意,但更多的是对苏东坡才情的重视。他有意考教苏东坡的学问,遂以一联句来试探他。苏东坡未能及时应对,更显出其学识之不足。
随后,王安石以责难为教育手段,借重事实教育苏东坡。如重阳节之际,面对菊花飘零之景,苏东坡恍然大悟王安石的良苦用心。他对自己的狂妄深感羞愧,同时也感激王安石的。
不仅如此,苏东坡为王安石取水之事更是展现了其真诚与谦逊。他特地返回为王安石取水沏茶,尽管因赏景而错过取水时机,但他仍不辞辛劳逆流而上取水献给王安石。这一举动更是加深了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
两人之间的师生情与文学之争相互交织。尽管不合,但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评价。他在责难中体现出的“爱之深、责之切”,正是他期望苏东坡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表现。
后来,当苏东坡陷入困境时,王安石虽已辞官但仍然挺身而出力保他。这份深厚的情谊最终让苏东坡明白了王安石的良苦用心。他们从昔日的“文人相轻”变成了惺惺相惜。
最终,王安石对苏东坡的责难与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苏东坡的许多旷达之作如《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在与王安石的交往中创作的。这份旷达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应归功于王安石的责难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