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多少合适_室外湿度一般是多少
南方的湿润与北方的干燥,这种表述仿佛已经深入人心。当我们直接去体验和比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时,这种感觉确实自然而然。但仔细剖析其内在逻辑,便会发现其实还蕴一定的条件和情境背景。
在时间的长河中,以年为单位观察,南方的相对湿度确实较东北、华北及地区高出约20%-30%。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只有西北地区干燥,其他地方就都是湿润的。尤其是在南北方秋冬季的湿度对比中,南方虽稍占优势,但这种优势也仅是微弱的“险胜”。
这些数据来源于遥感中心OSGeo中心的权威发布。
在气象学中,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颇为微妙。随着温度的升高,虽然蒸发作用增强,使得实际水汽压有所增大,但饱和水汽压增大的幅度更大,这反而导致相对湿度有所降低。反之,当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则会相应增大。在同个地方,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往往与温度的日变化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其中清晨通常是最高值的出现时段,而14-15时则达到最低值。
当我们把这种气象学原理扩展到全国范围时,会发现北方的温度较低,即使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其相对湿度也不会过低。而南方因温度较高,相对湿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相应降低,南北之间的差距因此而缩小。
在谈论湿度时,我们常常会聚焦于冬季的场景。例如北方常被戏称为物理攻击的干冷,而南方则被戏称为魔法攻击的阴冷。我们是否忽略了讨论湿度的场景问题?实际上,我们所讨论的湿度大多是在室内环境下的体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北京的室内相对湿度仅有15%,而上海的室内相对湿度却高达80%。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温度在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这种由温度引起的湿度差异还会形成一种“利滚利”的恶性循环。体感温度以及体温流失的速度与相对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室内越冷,相对湿度越大,我们会感觉更加潮湿和寒冷;而室内越暖和,相对湿度越小,我们则可能会感觉过于干燥。特别是在北方室内暖气的影响下,即使喝再多的水、涂抹再多的润肤露,我们仍可能会感到皮肤干燥。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世界上本没有干和湿的绝对界限,只是因为有了暖气,才使得干和湿的差别变得明显。”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室内外温度差异对湿度感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