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是什么意思_企业商誉属于什么资产


在文献的浩瀚星海中,有句古训尤为醒目:“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对知识探索者的一份期许。近日,在修订连载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并纠正了几处错误及表述不清的地方。例如,无形资产与商誉这两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而中美会计准则在它们的计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在“有趣的倍数”一文现了误用“计提”一词的情况,混淆了它与“摊销”这两个会计学概念。

对于这些疏忽,我深感自省。无论是否有人指出,疏漏之处总是那么显眼,令人羞愧。在“控制权溢价”的文章里,我仅提及了企业增加现金流所产生的价值,却忽略了其中还包含管理者对收购目标的隐藏价值、甚至故意做低价值等复杂行为。我还遗漏了两个重要议题——估值的生命周期和“团队价值的量化评估”。关于初创企业估值的目的,是否都是有益之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故而,我决定重新出发,更加严谨地对待写文章的这项工作。文章伊始,让我们先来探讨“商誉”这一主题。

商誉可以是企业内部生成或通过购买获得。但只有购买的商誉才能正式入账,因为其有明确的定价和可客观估值。企业内部生成的商誉虽难以量化,但在谨慎性原则指导下,我们仍需将其视为费用处理,而非资本化。因为确定哪笔支出专为创造商誉而发生,以及计算出它创造了多少商誉,都是极为困难的。

在会计准则中,商誉的处理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过去,商誉作为无形资产会在一定年限内摊销。但现在,大多数的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只能减值。比如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就明确规定了商誉的确认及处理方式。

以一则收购案例为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商誉及减值的概念。当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时,其支付的现金与被收购公司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便形成了商誉。若管理层在收购时对被收购公司的期望过高,而后续情况并不如预期,便可能需要进行商誉减值。

像贤成矿业这样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我们需对收购时的商誉数字产生过程进行质疑。一个经营正常的企业不会随意赋予高商誉价值,但若情况急转直下,最终以减值收场,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价值,也可能给股东带来巨大损失。

商誉减值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如触发资本结构问题导致企业面临还款的困境。对于商誉的管理和会计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读者关心的应对策略,我认为应保持警惕,避免投资于存在高风险的企业。

在股市中,类似贤成矿业的事情屡见不鲜。这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将在下一章的“再议控制权溢价”中继续探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