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_损有余补不足原文


老子道德经,着重诠释了两个"道"的奥秘,那就是天道与人道。深邃的观念在于,二者在某些方面其实互通且相互交融。

天道,即自然的法则,是平衡有余与不足的。而人道,其运行规则则不然,常表现为牺牲不足者以供奉有余者。

这一论述的含义是什么呢?

自然界的法则(天道),总是让多余的部分减少,以补足稀缺的部分。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人道)却与此不同,它往往剥夺了那些资源不足的人,以供养那些资源充裕的人。

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呢?

请看老子是如何解读的:“天之道,就如同张弓射箭一样。弓弦若高了,就会将其压低;若低则抬之;若有盈余则损之,若不足则补之。”这句话将自然的平衡与调整生动地展现出来。

一阴一阳、物极必反,这些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道理一样,也像高山与山谷间的平衡。天道是平衡之道,使强者变弱,弱者变强,确保万物保持某种平衡。

相较之下,人道在表现形态上与人道的标准背道而驰。就像"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样剥削的社会现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也和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形有着相似之处。

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圣者更圣,愚者更愚。”这便是人道的一种体现。有智慧的人更愿意学习并因此而更加优秀;而愚笨的人因缺乏学习而更加落后。

总结而言,"人道"往往导致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便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体现。这种社会现象往往与天道的平衡相悖。

在人类社会中,强者往往掌握着权力资源并形成马太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矛盾会逐渐积累。当穷人感到极度不公时,社会和朝代更迭便可能发生。然而从长远来看,"人道"最终仍需遵循"天道"。

一旦认识到天道与人道的契合之重要,我们就应努力顺应天道。社会的领导者应考虑如何实现公平正义、避免固化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生活得有尊严。

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体系,顶层设计者需具备深远的智慧和眼光。正如老子所言:谁能做到减少有余以补给天下之不足呢?唯有那些心怀大道的圣人才能如此无私奉献、顺应天道的运行。

阅读老子《道德经》第77章后,您将更深入地理解何为天道与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