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翻译_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孟子,儒家的卓越代表,承袭了孔子的思想,在传统文学中被誉为“亚圣”,紧随孔子的“至圣”之后。
近日,孟子意外地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这并非源于他的深刻,而是一个细微的差异:“是人”还是“斯人”。
这一讨论源于初中课本中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文被广泛选入全国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文章气势磅礴,雄辩有力,色彩鲜明,充分展现了孟子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的论辩风格,是一篇精彩且简明扼要的立论文。
而其中一句经典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众多读者疑惑地发现,他们的教材中这句话为“斯人”而非“是人”。
不仅如此,还有人感叹道:“难道我的初中教育有误吗?”甚至有人坚定地认为,“毫无疑问,教材中用的是‘斯人’。”若进行调查,恐怕会有超过六成的人坚持这一看法。
事实上,就人教版语文教材而言,毫无疑问使用的是“是人”。人教版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先生也在微博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要解开这个疑惑,我们需了解几点: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成书于印刷术发明之前,传播多依赖手抄,难免会出现错漏。即便在印刷术普及后,排版也可能出现错误,因此《孟子》的版本较为复杂。
我自上世纪80年代学习这篇课文,直至成为语文教师教授此篇,所遇到的人教版教材均写的是“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这也证实了人教社的回应和温儒敏先生的说法是准确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从未有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说法。
一个疑问浮现:为何流传最广的人教社教材用的是“是人”,而大众却普遍认为应该是“斯人”呢?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与“斯”在此处含义相同。两者都表示“这”“这些”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常因混淆而出现不同写法。
第二,“是”与“斯”在古代诗文中常被互用。如孔子在《论语》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在阅读时容易将两者混淆。
第三,一些书法家在书写时可能因记忆错误或个人理解而将“是人”写成了“斯人”,这种错误的书写方式被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通过这次讨论,我们不仅对《孟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阅读古文并非要一字不差地追求字面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倡导的是理解古文的深层思想与精神。这次讨论虽小,却能引发我们对古代文化与文学的更多思考与学习。
这次关于“是人”与“斯人”的讨论不仅有趣且富有启发性。它让我们在探讨中学习到更多知识并激发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