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初一十五不宜做什_每个月十五宜忌


在农历的月份之中,五月份总是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特别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人们总会给予额外的关注与祈愿。特别是到了五月初一,人们就开始翘首以盼端午节的到来。五月初五,是众所周知的端午节,而五月十五,则更是大端午节的日子。

虽然大端午与其他日子相比显得尤为重要,但有观点认为小端午似乎也值得更多的重视。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除了广为人知的说法外,还有与夏至紧密相连的观念。夏至与端午节在习俗上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今年的夏至恰逢6月21日,而大端午则是6月20日,这样的时间重合或许揭示了其与夏至的深厚渊源。大端午更接近历史中端午节的原始面貌。

在大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着怎样的传统习俗呢?俗话说“十五做,不富也添喜”,这后天的五月十五日,究竟要避免哪三项活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了解大端午的传统民俗。

说起端午,你是否知道其实存在着三个端午节日?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大小端午还好理解,这个第三个端午是从何而来的呢?没错,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三个端午节。它们分别是五月初五的小端午,五月十五的大端午,以及农历五月二十五的尾端午。

记得在《岁时杂记》中也有记载,“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将农历的五月十五称为大端午,是合情合理的。

这样的分类,与当年的纪年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历五月被称为午月,其中包含了三个午日。由于午月午日被称为重午,因此端午节也就有了三个。

如今的大端午节逐渐被人遗忘,人们更多地庆祝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那么在大端午这一天,还保留着哪些传统讲究呢?

“十五做”中的“做”指的是什么呢?

第一,不进行破土盖房的活动。农村有句话说“五月不起房,六月不搬家”。农历五月份被认为是不适合进行破土动工盖房子的。人们认为这样的日子不吉利,特别是在被认为是“毒月毒日”的日子里,进行这样的大事显然是不合适的。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农历五月正好是梅雨季节。以前盖房子多用木头,这样的天气操作起来相当困难,而且高温也容易导致人们中暑。

第二,不前往野外捡蘑菇。农历的五月十五是毒蛇毒虫活跃的时候。此时上山捡蘑菇容易遭遇危险。为了自身的安全,应避免在这样的日子里前往野外。

第三,避免在午时行。古代有躲午的习俗,即出嫁的女儿会回到娘家度过这一天。这其实是告诫人们在这一天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这一天阳气旺盛,应做好护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