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名词解释_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解释


精细饮食,讲究食艺。对于食物的烹饪与选择,古人有着严格的规范。馊掉的饭菜、变味的鱼和肉质败坏的肉类,都是餐桌上的禁忌。食物的颜色、气味若出现异常,亦不可食用。烹饪不当,时令不匹配,切割不规范,没有合适的佐料,都是饮食之忌。即使肉食丰盛,也不宜过多占据餐桌的主导地位。

【译文】

食物不嫌其精致,肉类不嫌其切割得细。若饭菜发馊、鱼肉腐烂,或者食物颜色、气味改变,皆不可食用。食物的烹调若不,时令与食物不相符,切割不规整的肉,以及没有适当的佐料相配,均属不宜之选。肉类虽可多食,但不应盖过饭食的分量。酒水虽无定量限制,但需注意不要过量以致神志不清。

对于市面上的酒类及熟食,需谨慎选择,隔夜酒及市售熟食不宜食用。姜作为日常佐料,不可或缺。饮食应适可而止,不宜过量。

【注释】

(1)发馊的饭菜、变味的鱼和肉质败坏的肉类,这些均表示食物已变质,不可再食用。

(2)色恶、臭恶指的是食物的颜色或气味发生改变,即使食物未完全坏掉,也应避免食用。

(3)烹饪的火候、佐料的搭配都是烹调的关键所在,若不,则食物不可食用。

(4)选择食物需顺应时令季节,时令不对的食物不宜食用。切割不规范、缺少适宜佐料的食品也应避免。

【解读】

本章展示了孔子对于饮食的独到见解与规范。尽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与孔子的其他言论如“饭疏食饮水”看似相矛盾,实则二者讨论的角度不同。前者关注日常饮食习惯,后者则着重于求道的精神追求。

在众多的饮食禁忌中,有三点尤为值得注意:一为“顺时应食”,强调食物的选择应与四季时令相匹配。过多摄入“反季节”食品,在孔子的观念中或许被视为不宜。二为“酒的适度消费”,提示人们在享受酒的同时需注意不致神志不清。三为“饮食有节”,告诫人们不可贪食,适量为宜。

《周易》中的颐卦详述了饮食之道,与孔子的饮食观念不谋而合。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是食物丰富的当代社会,这些观念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是一部综合术著作,以《论语》与《周易》的精神相互解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易懂的普及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