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故事_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解读守株待兔之深意
守株待兔源于古著《韩非子·五蠹》。
昔有农夫于宋国耕田。田中生有一株树,一兔疾行,撞树而亡。农夫释下手中劳作之锄,倚树而守,期待再次获得撞树而死的兔子。然而兔去不复返,农夫成为宋国笑柄。如今欲以古圣贤人之之道,来治理当世之民众,便如同那守株待兔之人。
在学校的课本中,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虽然多次学习,但或许从未深入思考过,为何兔子会撞上树桩,是兔还是疯狂的兔子?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让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
在两千多年前的宋国,盛夏时节,农民老张望着屋后疯长的野草,心中忧虑着田里的草势。他怕再不除草,粮食收成将受影响,于是扛起锄头踏上了劳作之路。
老张虽无姓氏,为便于叙述,暂且称其为老张。他所耕之地位于南荒山脚,地势崎岖,树木丛生。老张虽非勤劳之人,但生活所迫,只得种地度日。他对待庄稼并不上心,风调雨顺之年尚能勉强糊口,一旦天公不作美,便得四处借粮。
一日,邻居老王见老张懒散,便带着锯子欲帮他砍去田中的碍事树木。老张欣然同意,为老王加油打气。老王帮忙锯倒一些小树后离去,嘱咐老张挖去树桩。老张虽连声道谢,却从未付诸行动。
某日,老张继续劳作时,一次意外的锄草经历让他有了意外发现。他锄草之际,似乎有什么东西被锄头惊扰,窜了出去。待他定睛一看,发现一个树桩旁倒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兔子。
老张惊喜交加,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美食。他当即将兔子送至好友老王家,共同烹饪享用。席间,老张得意地表示若非他未挖掉树根,今日岂能得此美味。
次日清晨,老张早早地来到田中,对着那个树桩恭敬地拜了又拜。他心存侥幸地守在树桩旁等待第二只兔子的出现。然而日复一日的等待并未换回任何兔子的出现。
老张的故事在村里传为笑柄,有人称赞他运气好,有人则讥讽他愚蠢至极。久而久之,“守株待兔”的故事成为了劝诫人们不要固守旧法、墨守成规的警语。
这个故事传至韩非子耳中后被其引用来告诫君主治理应灵活变通而非一成不变。故今之读者闻之也需明其道理方不至成为后世笑柄。
除此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典故在日本语言中并无“兔崽子”之说却有其近义之词如“马鹿”。而在中文中“株”字至今仍保留着木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