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一封信小学_能让叛逆期孩子醒悟的一封信
武志红老师的见解引人深思:“在育儿之路上,滔滔不绝的道理,往往无法敲开孩子的心扉,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进一步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这句话在我与儿子相处的日子里得到了深刻的体会。
由于工作原因,我和丈夫在儿子年幼时未能陪伴在侧。直到近两年,我们的事业逐渐稳定,才将儿子接至身边。团聚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但童年的空缺并非一时半刻便能填补。
初见儿子,我曾对他的冷漠表情心生忌惮,小心翼翼地维系着母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唠叨的本性逐渐显露。
矛盾的爆发就在那个炎热的暑假。每当我下班,总能看到儿子沉迷于游戏,躺在沙发上。我忍不住开始对他讲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道理:“总是躺着会伤到脊椎”、“手机玩多了对眼睛有害”、“你这个年纪更应该注重学习”。
但儿子总是用同样的方式回应我:“你能不能别说了?每天就像唐僧念经一样,同样的内容说个不停。”他的话语和关门的声音让我心如刀绞。
与丈夫交流此事时,他轻轻叹息:“或许你过于紧张了,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开始列举这个暑假我频繁地对孩子发表意见和评论的细节。
然后,他指出:“你已经不再是孩子生活的保姆和老师。他的年纪已经足以自己判断并作出决定。”这使我醒悟到原本认为有成效的教育方式竟如此不恰当。
如同卢梭所说,“世界上最为无益的教育方法莫过于:空洞的道理、无理的责备和过度地感动。”其中,空洞的道理更是首当其冲。
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向孩子灌输再多的道理,他们可能并未真正听进去。这是为何呢?
“道理背后的含义”是关键。
据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显示:“孩子无法理解复杂的道理往往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他们的大脑发展规律不符。”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发育遵循一定的顺序。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发展情绪控制部分,再发展理智部分。孩子的情绪常常高于理智。
我们不能总是责怪孩子不懂事、听不进大道理。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传达信息。
我们不能仅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教育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简单而直接的。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批评。
例如,“超限效应”就是当我们反复用大道理教育孩子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可能引发其逆反心理。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孩子脾气暴躁、叛逆期提前等。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教育方式。首先是要与孩子建立情感共鸣,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然后以更柔和的方式传达我们的观点。
1. 先共情,再明理
这要求我们先要理解孩子的立场和感受,表达出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听我们的意见。
2. 转变思路,以柔克刚
在教育孩子时,硬碰硬往往不是好办法。我们可以试着用更幽默、更隐晦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观点。例如,当孩子想要穿短袖去学校时,我们可以以玩笑的方式劝说他们。
【总结】
教育孩子并非易事,我们有时也会犯错。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育儿路上,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发现更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