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赏析_苏轼的《前赤壁赋》
关于宋代的杨士贤所绘制的《前赤壁图》长卷,其以绢本设色呈现,画芯尺寸横达733厘米,纵为30厘米。此佳作现藏于波士顿博物馆。
苏轼的《赤壁赋》不仅为世人传颂的文学巨作,而且也为画坛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作为北宋末年新起的水墨山水画的精神范本,《赤壁赋》成为后世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自北宋李公麟等人开始创作《赤壁图》以来,该主题的绘画作品层出不穷。
就《前赤壁图》局部而言,其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胡舜臣的《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图》以及藏于的武元直《赤壁图》有着相似之处。尽管其笔触可能不及宋代顶尖画家之作那般细腻入微,意境的深度也稍显不足,略带些许“松弛”之感,但在艺术水准上仍展现出其独特魅力。若考虑到当时的画家未必尽皆大师,那么其作品中呈现出的“艺术性”方面的特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南宋孝宗时期,《赤壁赋》成为了画家们创作的热门题材,《前赤壁图》被认为创作于该时期也具有一定的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此作的水波画法、空间处理以及其独特的绘画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南宋早期绘画的风格与特点。
画卷左上方所钤的“宣文之宝”印章,或许与“宣文阁宝”御印有所关联。傅申在《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中对此印章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画卷的右下方及前后均有多处伪印,这些很可能都是题跋者的手笔。
在苏轼的时代之前,文人画尚未获得显著的进展,与宫廷绘画、民间画风尚存一定的距离。苏轼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使文人画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杨士贤作为宫廷画家,根据苏轼的《赤壁赋》创作了《前赤壁图》,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画对宫廷绘画审美观念的影响。文人画的价值观、观念和精神内容已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绘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后世画的主要特色和主导画风。
《前赤壁图》局部(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