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是几面 一页等于一面还是两面


探索“页”字演变之路,它是如何从“人头”的本义转化为“书页”的意象?

”字犹如人在地上弯曲伸展,头颅显露之貌。

其本意是“小儿露头面”,多用于构成偏旁部首,如:顶、项、顾、领等字。然而当作为偏旁出现在其他字中时,它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形象,更承载了文化的演变和时间的积淀。

据《说文解字》记载:“䈎,籥也。”以及“䈎”与“葉”的互通。段玉裁注解道:“古时小儿所书之页称一葉,而现今的一纸则称一页。有时也写作葉,但其实应当是枼。”

在古代,书写文化以竹简或木片为载体。这些薄薄的竹木片即为“枼”,而书写其上的树叶部分通常以“葉”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开始使用纸张并装订成册时,每一纸张便被称作一“葉”。为了更好地描绘其双面特性,“页”字因其形象化含义——人弯曲伸展,头颅显露的形态,而被用来代表“书页”。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页”与“葉”不仅同音,而且在古时存在同义通假的现象。这也为“页”字在近代逐渐取代“葉”字作为书页的表示法提供了文化背景。

进一步阐释其衍义:在量词使用上,“页”指代了旧时单面印刷的一纸,而今更多指双面印刷的一面。

“页”还表示篇章、张数等概念,如书页、页码、活页文选等。

关于“页”字的构造,它源于“頁”的省体。

繁体字的“页”写作“頁”。

追溯至《说文解字》,其中对“儿”字的解释为:“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这个“儿”字的范式描绘了小儿头囟未合、人在人下诘屈未长大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