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是贬义词吗_重整旗鼓是褒义还是贬义


再次崛起的征途

“卷土重来”这一汉语成语,意指在遭受失败后,重新整合力量,以更强大的姿态重新出现或重新争夺势力。其中,“卷土”描绘了人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形象地表达了其磅礴的气势;“重来”则明确了再次到来的含义。

此成语的语态为偏正式,可以用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曾有这样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句诗不仅展示了江东子弟的英勇与才情,同时也隐对项羽若能忍辱负重、重整旗鼓的可能性的感慨。

“卷土重来”这一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当时,项羽因个人骄傲,被刘邦围困在垓下,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曾劝他渡江,以图日后再起。项羽因无法面对江东父老的期望而选择自刎。杜牧游历乌江时,凭吊古迹,感叹如果项羽能忍辱负重,渡江而去,或许能再次崛起。这一思想被后人概括为成语“卷土重来”,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尽管上回的比赛我们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重新集结力量,再次挑战,下次的比赛我们定能夺得冠军。

相近词意表达有:

“重整旗鼓”,意为失败后重新积聚力量,再次行动。

“死灰复燃”,原指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今常用来比喻已经消失的恶势力再次活动起来。

“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或是失势后的重新崛起。

与此相反的词汇有:

“一蹶不振”,意指遭受一次挫折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用来比喻事情的终止或声势的减弱。

“”,指永远无法恢复,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无法挽回其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