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ps什么意思_mbps是啥
在探讨内存性能的深度时,我们常会遇到各种频率标识,如3200MHz、3600MHz等,这些数字早已成为大家评判内存性能的常规尺度。
但有时候,可能会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在实际使用中,所看到的CPU-Z、BIOS显示的频率,或是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的数值,与厂商标示的规格略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一些历史和技术上的细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切,我们首先得深入DDR内存的工作机制。DDR内存的信号传输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电平信号可以在时钟信号的上沿和下沿进行两次传输。每秒内时钟信号的高低电平切换次数决定了其频率,而这一频率与传输速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回溯历史,第一代DDR内存的诞生时期,为了与其它内存技术区分并突出DDR双倍速率的特性,市场上引入了“等效频率”的概念。当时,厂商将时钟频率乘以2来代表实际的传输频率,并依然使用MHz作为单位。这一做法虽然混淆了时钟频率和传输速率的概念,但因为更容易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所以这个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
随着技术的进步,DDR5时代来临。在这个时代,JEDEC以及像英特尔、金士顿、美光、威刚、芝奇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开始逐渐将内存性能规格的单位由MHz转向MT/s。这是因为MT/s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内存的传输性能。
内存与固态存储同属储存类产品,但我们何时见过用clock frequency来标称固态性能的呢?显然很少。采用MT/s这样的单位来衡量内存性能,不仅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更能准确表达内存的实际性能。
概括而言,MT/s与等效频率在数值上可以划等号。尽管等效频率的概念略显笼统且不完全精准,但按其定义,DDR内存(包括DDR至DDR5)的传输速率确实是时钟频率的两倍。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性能指标时,应更注重MT/s这一更为精确的衡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