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仄仄啥意思_平平仄仄怎么读


对于某些关于诗歌创作疑问,有一个经常被问到的就是:这样的平仄安排在七律开头,是否正确呢?

这个问题提到的“平仄平平仄平仄”,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不符合传统七律的规则。如果我们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这其中其实蕴律诗的变格之妙。

变格的智慧

在七律的创作中,开头的句子往往具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首字的平仄,虽然不影响整句的读音和意义,但在变格中却可以灵活处理。我们不必拘泥于首字的平仄,而是可以尝试将之调整为其他形式,以适应整首诗的韵律和意境。

就这个句子而言,如果我们忽略首字,将其余部分进行基础的格律调整,那么它便可以转变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的标准格式。这样的变化在古诗词中并不罕见。

特别是在古代的唐诗中,有诸多类似的变格例子。特别是在试帖诗中,常常会见到以“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的情况。这种替代不仅不会影响句子的通顺和表达,反而会为诗句增添一种别样的韵律美。

古人对于这种变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为之取了个美丽的名字——“鲤鱼翻波”。这名字不仅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变格的韵律美,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无尽想象和探索。

句内拗救的巧妙

除了变格外,句内的平仄关系也需要我们关注。比如,在五言和七言的平仄格式中,有时会出现“失替”的情况。如七言中的“仄仄平平仄平仄”,在孟浩然和李商隐的诗句中都有所体现。这种情况下,诗人往往会通过调整字音的平仄来“拗救”,使得整个句子在读起来时更为和谐。

这样的拗救技巧在古诗中十分常见,而且并不被视为出律。我们在创作格律诗时也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技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平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子,虽然初看有些不同寻常,但实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体。只要使用得当,不挤韵且读来顺畅,便可以作为七律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