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好听的行星名字_最孤独且浪漫的星代号
太阳系中,原先曾被认为有九大行星。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发现冥王星与其它八大行星在体积与运行轨迹上存在显著差异,冥王星被剔除出了九大行星的行列,太阳系于是只剩下八颗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有五颗位于太阳的,在古人的眼中,这些星球用便可观看到。各族古代文明,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为其起了各具特色的名字。尤其在文明的记载中,对这五颗星的称呼别具一格。
如,水星在古代并未被称为水星,而是被称为“辰星”或“昏星”。因它的轨道紧邻太阳,从地球观察,水星总是徘徊在太阳的附近,使得它难以被观测到,只有在日出或日落时才能稍加捕捉。
金星则被尊称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同样地,因观测条件的限制,金星仅在清晨与傍晚的时分方能看见。傍晚时分出现的金星称作“长庚”,而早晨露面的则冠以“启明”之名。
火星被称为“荧惑”,这一名称源于其夜空中的视运动特性。火星的移动方向时而左旋时而右旋,如之象。
木星在古代被命名为“岁星”,它以12年为周期绕行太阳。古人曾以它来纪年,但后来发现其实际周期为11.8年,因此这种纪年方式逐渐被弃用。
土星则被称为“镇星”或“填星”。它的运行周期为28年,这一周期与我国天文学中的28宿相呼应。
古人们将这五颗行星与日月及阴阳五行理论相联系。日月象征着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之精华,而五行之精则对应着天上的五星。这七者合称为七曜。
太阳、月亮与五颗行星是人们抬头可见的,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周七天的命名便源于此。在日语中,一周七天的翻译直接体现了这一文化背景:日曜日(周日)、月曜日(周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