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和进士_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在什么


在古代,获得秀才的身份,即意味着获得了的认可,成为了的一员。此身份享有诸多,如免税免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秀才中的佼佼者,还有机会获得补助,为乡里童生提供庇护。

秀才的地位,可与现今的985高校硕士相提并论。在古代社会,每个村落中或多或少都能出现一两位秀才。他们虽未跻身高等,但若无法考取更高的功名,如举人、进士,他们仍可担任私塾先生,以此维持生计。他们的之路往往止步于此,难以再有晋升。

举人则更是凤毛麟角,其身份已然踏入“正途”。若举人能力出众,退休前升任知府是很有希望的。即便举人不选择出仕,也能享受的补贴,同时还能为他人提供庇护,如免税免役等。据传,雍正时期的举人,可免除一定数量的地税和徭役,使得举人成为实质上的大财主。

说到进士,其学识水平可与现代清华、北大博士或博士后研究生相媲美。进士是举人中的杰出人才,一个县一届能出现一两位就已十分难得。进士的大约为副县级,初任县令,是重点培养的后备。有能力、有运气的话,他们能够晋升至高级,如封疆大吏、六部尚书乃至大学士。

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生了11万名进士,平均每年不过84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人数不定,分别赐予进士身世、同进士身世的称号。

对于“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殊荣,他们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要职,如修撰等,前途一片光明。他们通常能够担任,如侍郎、巡抚、御史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灾无难到公卿”。在明代,二甲进士若庭试表现优秀,可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三年后再次考试,根据成绩可留在翰林院或进入六部学习、担任。而三甲进士则通常需从知县等基层职务开始做起。

不是每个状元都能成为。历史上能做到封疆大吏、六部尚书的状元寥寥无几。虽然中状元时风光无限,但他们的仕途往往较为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