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径人踪灭的径是什么意思_万踪人迹灭的解释是什么


关于“路”的种种称谓,民间常称之为“马路”,这一叫法源于古时道路主要供马车行驶。道路的命名远不止于此,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虽多数人认为古代的马路不及现代公路宽阔,但实际上,古时亦有双车道、三车道等不同规格的道路,且每种道路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如“道”、“路”、“衢”、“径”、“途”等。

“道”与“路”虽都指道路,但有所区别。能通行两辆马车的称为“道”,如白居易诗中所提“远芳侵古道”;而能容纳三辆马车的则称之为“路”,如陆游诗句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诸如“道听途说”的成语,便反映了古代道路命名中的智慧。“道”指的是双车道,而“途”则指单车道。故此,古代的主干道路,即便能供马车行驶的,均被如此命名。

古时的交通状况较为原始,许多乡间小路只够牛车通过,这样的道路被称作“畛”。比畛更窄的路以及仅供一人通行的小径则被称为“径”,正如柳宗元诗中所述。

对于径的理解,孔子曾言“行不由径”,意指做人不应选择捷径,而应遵循正道。这也引申出了一个词——“捷径”,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不要投机取巧。

虽然做人不宜走捷径,但有时也可以“独辟蹊径”,即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这里的“蹊”同样指的是小路。

至于蹊与径的区别,尚待学者们进一步考证。或许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能找到一些线索,其中描述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场景,阡陌即为田野间的小路。

除了乡间的道路,城市中的道路也有其特殊的称谓。城内主要的街道被古人称为“街”,两旁常为商贩摆摊之处,即所谓的街市。而连接街道与居民区的狭窄小路则被称为“巷”,由此衍生出了大街小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