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负荷名词解释_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名词解释
新近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实施。
新课标对体育课程的运动负荷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强调“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体育课要求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确保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平均心率原则上维持在每分钟140至160次。
针对这一要求,有公众产生了疑虑:
“这是否意味着要慎重考虑让孩子继续上学?” “以心率作为衡量标准是否科学?”
那么,体育课的心率标准是否偏高呢?
在“科学设置运动负荷”的大背景下,新课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有着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涉及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误解了体育课的目标心率,将其与静息心率混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静息心率是在静止状态下的心率,而目标心率则是反映运动强度的指标。
9岁儿童静息心率维持在每分钟70至110次,而10岁及以上人群的静息心率则处于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而目标心率的设定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同的心率范围内进行锻炼,从而获得不同的训练效果。
根据世界卫生以及“健康”行动的指导,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一小时的中高强度锻炼。其中,140至160次的心率正是中高强度的体现。对于身体健康的青少年而言,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这一心率范围并非难事。
依据国际公认的运动强度计算公式,对于一个18岁的高中生而言,适宜的运动强度最低为143次。体育课上通过“中高强度运动”使学生的心率达到140至160次/分钟是完全可行的。
这意味着,“不出汗”的体育课将成为过去,学生们将在更高强度的锻炼中提升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