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是毫米吗_结节cm和mm是什么区别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辨率CT和薄层CT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们能够检测到的病灶越来越微小,所呈现的图像也愈加清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在接受CT检查时,报告中常会出现如“结节”、“小结节”或“微小结节”等字眼。

在肺部结节的管理方面,国内外已经建立了诊治指南,并且这些指南的更新速度较快。这表明,对于在CT扫描中发现的结节,专科医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诊疗策略。以下内容主要参考了Fleischner Society 2017版指南(Radiology 2017; 284: 228-243)。

首先了解肺部结节的分类,包括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种。分类依据主要是参照了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的建议(Chest 2013; 143 (suppl): e93S-e120S):当评分达到65%时,被视为高风险,可能涉及的因素包括患者高龄、重度吸烟史、结节较大、边缘不规整或呈毛刺状以及位于上肺叶等。而低风险则指评分低于5%,通常涉及年轻患者、极少吸烟、结节较小、边缘规整以及位于中下肺叶等。

在体检过程中,若发现肺部存在单发结节,医生会尽可能地回顾以往的CT影像资料。在没有CT资料的情况下,胸片也能为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通过对比前后的动态变化,对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对于低风险人群,当其存在直径小于0.6厘米的微小结节时,一般无需进行随访观察,如同未发现结节一般对待即可。而对于直径小于0.6厘米的单纯毛玻璃样结节,不建议进行常规的随访检查。若结节直径虽小于0.6厘米但具有实性且伴有可疑恶性征象或位于上肺叶时,建议进行12个月的随访,如无变化则可停止随访。

对于高风险人群中直径介于0.6至0.8厘米的实性小结节,建议初次随访时间设定在6至12个月后;若没有明显变化,则可在18至24个月后再次随访。若发现直径大于0.8厘米的实性结节时,应考虑在3个月后进行再次随访,并可能需通过PET-CT或穿刺活检等方式进一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