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端午节的风俗_南方和北方端午节区别和风俗
端午初见,时光荏苒;转眼之间,端午的脚步已近。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沉浸在特定的习俗之中,其中吃粽子和挂艾草无疑是最为普遍的。
关于挂艾草的原因,前面已有详细介绍。那么,为何端午节要吃粽子呢?
大多数人熟知,这背后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为了保护他的躯体免受鱼虾侵扰,人们将竹筒米饭撒入河中。为了防止米饭被蛟龙偷走,人们又用苇叶或艾叶包裹,并系上五色丝绳,于是便有了现今的粽子。这不仅是对屈原的缅怀,也寄寓了驱赶蛟龙的意愿。
对于农民而言,端午节吃粽子也与农忙时节息息相关。此时正是农田繁忙之际,人们忙于插秧种田,无暇他顾。苇叶包饭因此应运而生,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加入咸肉增添风味。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便成为了端午的特色——粽子。
南北方在端午吃粽子时,习惯上存在一些差异。南方人偏爱咸粽,其种类繁多、个头较小,常以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为食材,形状多为方形。而北方则以甜粽为主,尤其是红枣、蜜枣粽子,个头大而饱满,以三角形为主。
端午节的习俗因地域而异,趣味横生。例如,“吃五黄”便是江南地区特有的习俗。在农历五月份,江南地区有五种带“黄”的食物相继上市,形成“五黄月”。在这期间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和雄黄酒——不仅寓意着驱邪避暑,还寄托了人们对好运的祈求。
而在北方,“避”则是一项重要的端午习俗。由于端午时节正值炎夏之初,北方地区容易燥热且易发,再加上地下的毒虫大量繁殖容易伤人,于是人们逐渐形成了“避”的习俗。这里的“”通常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农村的人们常在屋中贴图以驱邪气、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