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_孔融让梨的全文


孔融让梨,此一故事乃传统道德教育的瑰宝之一,以古时东汉末的文学家孔融的真实经历为背景,并在《三字经》中以“融四岁,能让梨”的简洁语言得以体现。

此故事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下,那些恪守社会公序良俗、保持谦恭礼让态度的人总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誉。文明中,道德始终处于首要地位,而礼让则是我们传统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关于孔融让梨的详细记载

该故事被详尽记录在《世说新语笺疏》之中:

孔融,字文举,籍贯鲁国,为孔子第二十代孙。其高祖父孔尚曾任钜鹿太守之职,而其父孔宙则担任过泰山都尉。”据《孔融别传》所述,孔融四岁时,与兄长一同食用梨子,他总是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当有人询问他原因时,他回答道:“我年纪尚幼,按照常理,我应当选取较小的梨。”

用白话来表述便是:

孔融是鲁国人,是孔子第二十代子孙。他的高祖父孔尚曾担任钜鹿太守的职位,而他的父亲孔宙则担任过泰山都尉的要职。在《孔融别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融四岁的时候,与哥哥一同分享梨子时,他总是挑选最小的那一个。因为通常人们会选择较大的梨子,所以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别人的好奇,当被问及原因时,他给出了上述的回答。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关于梨子的大小,更蕴含了深厚的道德哲理。

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让梨行为背后,体现的是兄弟之间的和睦关系、相互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彼此间的忍让与承担。这样的行为对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具有极大的益处。

这便是此故事为何能够流传千年并成为德育经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