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什么什么闻成语_什么什么不闻成语


探讨“听而不闻”所折射的现象

道德之行孕育幸福,德才兼备方能体验真正的快乐!传播着国学的博大精深,散播着文化的魅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教育的真谛,以及中医与健康的智慧。我们致力于爱护地球,珍爱万物,传递正能量。

深入解析“听而不闻”这一现象,首先需探究听与闻的原始含义。听,原指后天有为的耳识对声波的接收;闻,则是先天无为的耳识对音律的感知。随着人类意识形态文化的演变,我们将原本用于先天无为中的闻也混入后天有为的物相范畴中,从而形成了“听而不闻”的说法。

对于这种现象,可作两种解读。一种是完全基于后天有为范畴的听而不闻,即将“闻”理解为对声音的关注缺失,即不重视对方的话语;另一种则跨越有为后天与无为先天的界限,解释为虽然关注了后天有为的听觉,却遗失了先天无为的音律感知。这往往是因为人们未能实现听闻之间的“中和”,而深陷于后天有为的物相境界中。

因修身明德求真文化的遗失,多数人囿于常道意识形态文化的圈子内,难以涉足更高的智识文化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耳识上的听而不闻。从对方的表现来看,主要有五种常见情形。

首状,当倾听者手中忙于自己喜欢的活动,如钢笔、手机等物品时,这显然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说明他们并未给予对方讲述内容足够的重视。

次状,倾听者虽然表面上在听,但实际上心思早已飘散到别处,这样的交流已无太大价值,不必再深入探讨。

若倾听者一边听一边左顾右盼或张望窗外,这表明他们的耐心已近枯竭,不愿再继续听下去。

复状,若听者靠在椅背上,身体后仰,这或许表示他们已感到疲惫,但仍在保持礼貌,等待谈话结束。不过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说明这次谈话的内涵并不丰富。

末状,当交流的一方完全忽视另一方,借故离开或将对方置之不理时,这是最为明显的听而不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