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焉置土石_且焉置土石的焉是兼词吗
在古汉语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以单音节词语为主的语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复合词语构造,即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合而成。这些复合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往往只起陪衬作用,其意义虚化甚至完全消失,而整个词语的意义则由另一个语素承担。这样的复合词语被称作偏义复词。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实例:
(1)例句:“异同”一词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中,其偏义指向“异”,即“不同”。
(2)例句:“作息”在“昼夜勤作息”里偏指“作”,突显出劳作的动作。同样,“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偏指“去”,强调了离开的动作。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示例:
(1)在“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中,“公姥”一词偏指“姥”,即“婆婆”,因诗文中仅提及婆婆,故如此偏指。
(2)又如“父兄”在“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里偏指“兄”,突显兄长的形象。
以下是部分具体例句的解释:
(3)“存亡”本指生存与衰亡,但在某句中偏取了“亡”的意义,用以突显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
(4)“出入”原指出去和进来,但在另一句中偏指“入”,用以描述刘邦入关后的严加防守之态。
(5)对于兼词的解释:
诸是一个兼词,常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例如在《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便使用了此兼词。
盍则相当于“何不”,表示疑问或建议。如在《论语》中,“盍各言尔志?”便用到了此兼词。
其他如焉、旃、叵、耳等兼词,各自有着独特的读音与词义,多用于古汉语的特定语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