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羡鸳鸯不羡狐_公子凉夜不羡鸳鸯只羡狐


近日引发了关于律诗中平平仄仄仄用法的探讨,大家对此颇感兴趣,讨论其是否常见于律诗之中,是否符合律诗的规范。

在古诗的海洋中,平平仄仄仄这种句式,常被称作三仄尾。令人惊喜的是,它在唐诗中不仅被允许,而且被广泛运用。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都有杰出诗人创作出许多包含三仄尾的五律和七律。尤其在一些严格的试贴诗中,我们也能发现三仄尾的身影。

试贴诗中,除了三仄尾,还有一种特殊的律句变格叫做锦鲤翻波,即平平仄平仄。这两种变格在唐朝时期几乎被视作与标准律句同等重要的存在。

唐朝的试贴诗,以五言排律为主,尤其是五言六韵的排律极为常见。在试贴诗中,虽然大多数句子都严格遵循了基本的律句规则,但三仄尾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例如,徐牧的《省试临渊羡鱼》一诗中,第二联就巧妙地运用了三仄尾的对联:“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这一联即为平平仄仄仄,后跟中仄仄平平。

关于三仄尾是否需要救拗的问题,即下联第一个字是否必须为平声。以敬括的《省试七月流火》为例,其首联同样出现了三仄尾:“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下联首字“言”为平声字,似乎为平声救拗的一个例子。但事实上,三仄尾的救拗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定。

在李行敏的《省试观庆云图》等其他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平声救拗。如“影向九霄分”这样的句子,虽然也是三仄尾,但其后并未遵循平声救拗的规则。同样地,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等五言律诗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张籍的《省试行不由径》和王炎的同名诗作中,出现了锦鲤翻波的句式:“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在科举考诗等严格诗家标准中也被允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