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天气还热吗_处暑的特点和节气文化


处暑:何为秋意初现?处暑节气的特征及气象变化探讨

处暑,顾名思义即“出暑”,代表着炎夏的热烈过去,迎来秋天的宁静。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23日左右,此时太阳黄经达150°。

处暑节气不仅意味着气象上秋季的来临,同时也标志着黄河以北地区的气温逐渐下滑。

据天文专家描述,处暑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从北纬23°26′的夏至点南移至北纬11°28′。在北区,白昼时长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至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亦从73°32′降低至61°34′,这表明太阳的照射角度和强度已经开始有所减弱。

我国传统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二候天地间万物渐显肃穆之态;三候黍、稷、稻、粱等农作物逐渐成熟。”每一候都反映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

进入处暑后,除了华南和西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雨季逐渐走向尾声,降雨量减少。特别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需及时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时因干旱延误农时。

天气特征分析

气温降低:处暑期间气温逐渐走低是显著特点之一。这背后既有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辐射减弱的原因,也与副热带高压南撤及蒙古冷高压的影响有关。

秋高气爽:受到冷高压的影响,各地逐渐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在东北和西北地区,真正的秋天已然来临。每当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时,常常带来风雨或降水。雨后气温明显下降,常有“一场风雨一场寒”的说法。

秋老虎现象:虽然副热带高压有所南撤,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势力。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偶尔还会出现高温天气,即所谓的“秋老虎”。对于遭受严重伏旱的地区,若继续受副高控制,可能形成夏秋连旱,需警惕其影响秋季防火。

总体而言,处暑节气是夏季与秋季的过渡期,天气变化多端。无论气温升降、风雨交加还是秋高气爽,都是大自然规律的表现。人们需适时调整生活方式,以应对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